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航智能飞行器技术开设的课程

北航智能飞行器技术开设的课程

北航智能飞行器
1、概况
北航智能飞行器技术系是北航跨院系的全国双一流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设有空间飞行器设计、运载火箭与导弹设计等专业方向,每年招收本科生近百人、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约70名,并进行着相当规模的外国留学生和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是学院本科、研究生招生规模最大的系。

多年来该系为航天部门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中许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专业自身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13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多名教授作为技术专家直接参与国家航天发展的规划;该系生源质量特别好,在国内同类专业中位列前茅。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航天飞行器新概念,优化设计方法,飞行动力学,航天飞行器制导、导航与控制,结构与机构动力学和控制,导弹武器系统,深空探测及热控技术等领域,承担着大量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航天高新技术在内的科研项目。

在优化设计理论与算法、空间智能结构技术和卫星编队飞行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2、历史沿革
1958年北航成立了我国首个火箭系,其中导弹设计教研室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导弹设计专业。

由于行业归并的原
因,1973年火箭系解散,导弹设计教研室划归原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5系、。

1988年北航在原火箭系基础上成立宇航学院,其中新建了空间飞行器设计教研室,2年后又将原5系的导弹设计教研室并入宇航学院,并成立了运载火箭教研室,由此与当时国家的学科专业目录“空间飞行器设计”和“导弹与运载火箭设计”相对应,其中我院“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1997年获批成为博士点(全国高校中此专业仅2个、。

2001年,根据国家专业目录合并的发展趋势,宇航学院合并原“空间飞行器设计”、“运载火箭设计”和“导弹设计”3个教研室,成立了目前的航天飞行器技术系。

3、学科建设
航天飞行器技术系的学科-飞行器设计,隶属北航跨院系的全国双一流重点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该学科在最近一次全国学科评估中不仅在同一学科中名列前茅,而且也列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及人机与环境工程4个二级学科、前茅。

我系作为北航飞行器设计学科的骨干系科,重点在针对航天飞行器包括空间飞行器及运载器的设计技术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工作,在学术与工程界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4、师资队伍
航天飞行器技术系现有固定教师40人,具有深厚的飞行器设计专业
基础和工程研究背景,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2人(其中博导11人、,所有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教师团队中拥有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863专家3人,全国博士论文百优提名奖及导师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科工局511人才1人,北航“立德树人优秀奖”获得者2人,北航蓝天教授、蓝天教学新星、蓝天科研新星和蓝天管理新星共6人,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6人。

航天飞行器技术系是一支团结务实、锐意进取、充满报效祖国航天事业志向和情怀的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的教学科研团队,具有优秀的学术传承和显著的航天特色。

5、教学工作
本专业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航天飞行器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人才。

本科生培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实践教学,掌握飞行器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从事航天工程领域工作的基本素质;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飞行器设计理论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参与实际科研课题,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承担实际科研课题,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成为具有航天飞行器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高级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结构力学、飞行力学、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分析、弹道学与动态分析、姿态与轨道动力学、制导系统、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航天工程实验等。

招收本科生约100人/年,50%以上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另有部分出国深造;招收工学硕士生约50人/年,工学博士生约20人/年。

我院是全国航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协作组的组长单位,本专业每年招收工程硕士50人(含留学生5人、。

毕业生主要到航天、航空、兵器等部门从事航天飞行器设计、试验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成为高级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6、科研工作
本系目前在研科研项目约100余项,来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航天工程、政府部门以及与工程部门合作的研究;每年在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多本专著和教材,授权专利十数项。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航天飞行器概念研究
2、航天飞行器先进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3、航天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制导、导航与控制
4、航天飞行器结构/机构动力学与控制
5、导弹与武器系统
6、空间环境及深空探测
7、飞行器热环境与热控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