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记得网的精心为您带来了4篇《《孙权劝学》阅读题答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课内语段阅读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1)卿今当涂掌事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往事耳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卿今者才略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士”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言句子。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当道,当权。
(2)粗略地阅读。
(3)历史(4)才干和谋略2.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
3.(1)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2)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吴下阿蒙刮目相待5.示例: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书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见识。
(凡言之成理即可)课内语段阅读题二①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蒙辞以***中多务。
③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_____________。
”④蒙乃始就学。
⑤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⑥蒙曰:“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在文中两处横线上补出原文。
2.用原文填空。
①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而吕蒙开始却以_____________为理由,拒绝读书。
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拒绝读书的理由不攻自破,蒙“_____________”。
②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肃“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如将本文分为三层,则最为合理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参考答案:1.自以为大有所益即更刮目相看2.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中多务始就学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3.a课外语段阅读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铁杵成针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yù,年长的妇女)磨杵(chǔ,铁棒)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同“拙”,笨拙)老妇曰功到自然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完)业卒(终于)成名士。
1.给这则短文加上标点。
2.解释加点的字。
(1)去:__________。
(2)耳:__________。
(3)遂:__________。
3.加点的“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未成,弃去。
……磨杵。
……故。
曰:“……针。
”……其出。
老妇曰:“……耳。
”……感动,……卒业。
卒成名士。
2.(1)离开(2)了(3)于是3.代老妇4.路上遇到一位年老的妇女正在石头上磨铁棒,李白问老妇磨什么。
老妇说:“准备把它磨成针。
”课外语段阅读题二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般奇工也。
至两都寺中,亦往往托为鲁般所造,其不稽古如此。
据《朝野佥载》云:鲁般者,肃州瞛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
于凉州造浮***,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
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
吴人以为妖,遂杀之。
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
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
卜曰:“般所为也。
”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六国时,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选自《酉阳杂俎》)1.下列句中带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不稽古如此。
稽古:考核古事。
b.巧侔造化。
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
c.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楔:填充空隙。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送。
2.下列几组词中,不全是地名的一组是()a.两都肃州凉州吴会b.瞛煌吴中宋城浮***c.凉州吴会瞛煌两都d.宋城吴会吴中凉州参考答案:1.c2.b课外语段阅读题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①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②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下边句子加点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试解释它们,并注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读音。
⑴蜀之鄙有二僧⑵贫者语于富者曰⑶子何恃而往⑷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翻译句子。
⑴吾欲之南海,何如?译:。
⑵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译:。
3.说一说下面两个“学”字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⑵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学:4.试分析文段中划横线的两句话,为什么第①句用问号,而第②句则用感叹号呢?答:。
5.“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
⑴天下事有难易乎()⑵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⑸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6.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
(请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1.⑴边境⑵告诉⑶您⑷难道2.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⑵我多年来想买条船去(南海),还没能做到。
3.⑴学问⑵学习 4.第①句问中带有怀疑的意味,第②句用肯定语气,表示富者对贫者的举动不以为然,是嘲笑对方。
5.⑴疑问语气⑵感叹语气⑶肯定语气⑷加强语气⑸反问语气6.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中多务()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 6.及鲁肃过寻阳()()7.卿今者才略() 8.非复吴下阿蒙()9.即更刮目相待()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二、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非复吴下阿蒙()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查词典解释加点的字。
1.但当涉猎()2.见往事耳()3.孰若孤()4.蒙乃始就学() 5.士别三日()6.肃遂拜蒙母()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中多务()a.把b.被c.用2.即更刮目相待()a.立即b.就是c.如果,假如3.蒙乃始就学()a.于是b.却c.只,仅仅4.结友而别()a.并且b.但是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五、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六、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
此书是一部__________体通史。
2.司马光,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3.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回答下列问题。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3.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
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1.当道、当权 2.推辞 3.研究 4.浏览群书,不许深入研究5.知道 6.表示到了出现事的时候7.***事方面或***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8.不再是9.重新10.认清事情,识别事势二、1.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2.古时王侯的自称。
3.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长兄。
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三、1.只,仅。
2.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哪里比得上。
4.接近,*近。
5.古代指读书的人。
6.于是,就。
四、1.c 2.b 3.a 4.c五、1.√2.×3.√六、1.资治通鉴编年体 2.北宋***治家史学家 3.诗书礼易春秋七、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待)。
2.对读书人(知识分子),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须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因为他进步了。
3.这句话后来比喻人的地位的变化,也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4.一个是三日不读就退步了,一个是用功三日就进步了,可见书是不能一日不读的。
鞠建华上周我在初二年级听了张云雁老师一堂课,课题是《孙权劝学》。
语文老师都去听了她的课并提出了各自对这堂课的意见,听评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