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横跨欧亚的蒙古四大汗国是怎样灭亡的?
展开全文
公元13世纪,中国北方草原蒙古乞颜部的成吉思汗,统一了整个蒙古高原上的游牧部落。
能征善战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形成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扩张浪潮。
到1260年,经过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对外扩张,建立起一个东抵鄂霍次克海,西达多瑙河,南临印度洋的超级帝国。
然而,伴随着帝国领土的扩大,蒙古高层统治者对领土的管理以及地方势力的控制,也变得愈发困难。
同以往的匈奴、突厥一样,蒙古帝国同样是以一个具有足以控制其他部族的巨大部族为基础,从而建立的联盟结构游牧帝国。
除了难以管控的外族人,在帝国内部的蒙古部族中,随着成吉思汗和蒙哥的逝世,蒙古人内部分裂势力,也越来越活跃。
1225年,成吉思汗结束西征回到蒙古,并为加强对新征服领土的管理,进行了分封。
长子木赤获封额尔齐斯河以西及阿尔泰地区,二儿子察合台获封原西辽领土,三儿子窝阔台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及新疆北部地区,最疼爱的四儿子托雷获封古本部,并留下了大部分的军队交予托雷。
然而,成吉思汗想不到,自己的子孙最终将蒙古分裂成元朝及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
窝阔台汗国(1229-1309)
1229年,窝阔台在成吉思汗死后继任蒙古大汗,并将自己的封地交由长子贵由打理。
窝阔台继任可汗之后,一方面加紧灭金伐宋,一方面进军中亚、东欧,完成成吉思汗的西征大业。
然而窝阔台本人嗜酒如命,尤其是在灭金之后,更是不愿在受征伐之苦,纵欲与酒色之中,最终于1241年,一次狩猎之后,豪饮中风而死。
窝阔台大汗时期蒙古王庭窝阔台死后,因长子贵由西征未归,而蒙古大汗为承袭又必须经过忽里勒台(即诸王及贵族参加的大会)推举决定,乃马真皇后为保证汗位在自己家族中,便临朝称制。
而在乃马真皇后称制期间,为了以后儿子贵由继承汗位,滥行赏赐宗室和大臣,以拉拢选票。
1246年,乃马真皇后称制五年后,窝阔台长子贵由成功继任蒙古大汗,但是贵由却仅仅做了一年的大汗,便染病逝世,时年43岁。
贵由汗死后,1251年托雷长子蒙哥继任蒙古大汗,蒙古汗位从窝阔台系转入托雷系。
蒙哥汗,以政变为由,严厉打击窝阔台系,迁封诸王,瓦解军队。
1259年,蒙哥却在攻打南宋时,在钓鱼城阵亡。
蒙哥死后,托雷的第七子阿里不哥被漠北大部分蒙古贵族选为下任大汗,但托雷四子忽必烈却在漠南自称大汗。
阿里不哥联合窝阔台系、木赤系、察合台系,同忽必烈以及伊尔汗国的旭列兀,拉开了汗位争夺战。
阿里不哥失败后,海都不承认忽必烈蒙古大汗的地位,成为独立汗国,继续与忽必烈斗争。
然而,经过蒙哥削藩以及汗位争夺战的失败后,窝阔台汗国在与元朝的斗争中败多胜少,最终与1309年在察合台汗国和元朝的双重夹击下亡国。
察合台汗国(1222-1570)
蒙哥继任蒙古大汗后,察合台家族同样站在反对的一边。
到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之时,察合台成为双方争夺的重点。
1259年,
阿里不哥扶持察合台第六子阿鲁忽登上察合台汗位,察合台正式独立。
察合台汗国
1264年,在汗位争夺战中胜出的忽必烈扶持八剌(察合台之孙)继任察合台汗位。
1269年,窝阔台的海都攻入察合台,迫使八剌放弃对忽必烈的效忠,转而与海都合作共同对抗忽必烈。
海都在位时期,察合台汗国实际沦为窝阔台汗国的附庸
1274年,都哇继任察合台汗。
1301年,都哇与海都共同举兵,进犯元朝边境却遭到沉重打击,都哇中间负伤,海都战死。
随后,都哇向元朝议和,重新称臣,随后与1309年,与元朝合并攻灭窝阔台汗
国。
海都死后,察合台汗国归顺元朝
1321年,察合台汗国开始分裂。
迁居河中地区的部分蒙古贵族,迷恋城市生活,改信伊斯兰教,并积极主张突厥化。
但有一部分人则反对突厥化,主张保持原有的游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无法调和的两派,最终将察合台一分为二,东察合台继续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而西察合台则皈依伊斯兰教,在河中地区过上农耕生活。
1360年,西察合台汗国进入内乱,突厥贵族帖木儿扶持西察合台王族忽幸于1364年登上汗位。
1369年,帖木儿杀死了忽幸,宣布自己为察合台汗国的继承者,建立帖木儿汗国。
1389年,大明军队进入西域哈密地区,东察合台归附明朝,并迁都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此时又称“亦力把里汗国”。
1514年,东察合台后裔赛依德建立叶尔羌汗国,并于1570年,攻灭东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成为最后一个灭亡的蒙古汗国。
钦察汗国(1225-1502)
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起初是成吉思汗长子木赤的封地,只是额尔齐斯河以西一块不大的封地,但木赤有一个能征善战儿子拔都。
拔都是木赤的嫡次子,是蒙古史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之一。
金帐汗国
自1236年,拔都率领长子军西征,仅用四年便先后征服了钦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尔(多瑙河流域的保加利亚)、伏尔加河和奥卡河地区以及第聂伯河流域的罗斯各公国,拔都所率领的蒙古骑兵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认为蒙古人的到来是上帝的惩罚。
1260年,忽必烈同阿里不哥展开汗位争夺后,拔都建立的钦察汗
国获得事实上的独立,并同伊尔汗国互相征伐。
1266年,拔都之孙忙哥帖木儿即位,同元朝议和,并获正式册封。
1290年,脱脱即位,并于1302年出兵协助元朝击败察合台与窝阔台的进犯,窝阔台汗国灭亡(好像说第三遍了......)。
钦察汗国作为蒙古四大汗国中,面积最大的汗国,在拔都西征期间,将沿途征服的民族纳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各民族组成的庞杂的联合体,东欧的斯拉夫人,中亚的钦察人,还有大量突厥系民族,人口占少数的蒙古人最后纷纷突厥化。
而拔都在征服这片土地后,将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十三个兄弟及子嗣,这些纷纷的宗亲,逐渐演变成半独立的汗国,最终导致钦察汗国分裂瓦解。
金帐汗国军队中的蒙古骑兵,突厥骑兵与契丹骑兵
14世纪末期,钦察汗国走向衰弱,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尔逐渐从钦察汗国中分裂出去,而汗国南方,又遭到中亚帖木儿汗国的侵袭。
15世纪开始,西比利亚汗国、喀山汗国、克里木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先后脱离钦察汗国统治,获得独立。
从金帐汗国中独立的各汗国
1478年,被蒙古人统治两百多年的莫斯科公国宣布停止向钦察汗国上缴税赋,1480年,钦察大汗阿合马出兵进攻莫斯科公国,因盟友立陶宛大公的出卖,无果而终,莫斯科公国恢复独立。
1502年,末代大汗赛克赫阿里被克里米亚汗国击败,钦察汗国灭亡。
伊尔汗国(1256-1335)
伊尔汗国,又称伊利汗国,由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
1252年,蒙哥派遣旭烈兀进驻波斯,并继续征服未臣服的国家。
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国覆灭。
随后,旭烈兀继续西征,攻占叙利亚,并着手攻略埃及。
蒙古人的中东的扩张战争
1260年,旭烈兀得知蒙哥在钓鱼城战死的消息,令怯的不花继续进攻埃及,自己则动身返回蒙古本部。
待旭烈兀达到波斯后,得知忽必烈在漠南自立为汗,并与阿里不哥展开汗位争夺,便决定不再返回蒙古,并表示拥护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与忽必烈共同对抗阿里不哥。
获得旭烈兀支持的忽必烈,随即将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波斯国土和该地蒙古、阿拉伯军民划归旭烈兀统治,原由大汗政府直接管辖的波斯地区,实际上成为旭烈兀的领地,从而建立了又一个汗国。
伊利汗国
伊尔汗国到了合赞汗(旭烈兀之孙)时期,作为域外民族的蒙古
人长期生活在伊斯兰地区,最终全面走向伊斯兰化,合赞汗放弃大汗称号,为自己取名默罕默德,改称苏丹。
合赞汗死后,伊尔汗国开始分裂贾拉尔(蒙古人王朝)、克尔特、楚邦、穆扎法尔、赛尔别达尔、卡尔提德数个割据政权。
分裂的伊利汗国而帖木儿汗国在灭亡西察合台汗国之后,开始不断侵蚀分裂后的伊尔汗国。
而因为此前的汗位之争,钦察汗国与伊尔汗国互相敌对,不仅曾与埃及联手进攻伊尔汗国,并在1355年攻入贾拉尔王朝都城,伊尔汗国的统治名存实亡。
14世纪末,够延馋喘的伊尔汗国被帖木儿汗国推翻,结束不了蒙古人在中东地区的短暂统治。
以上就是蒙古四大汗国简单的建立与灭亡过程,因为元朝时中国历史的一分部,大家较为熟悉就没有单独去写。
从各个汗国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蒙古人虽然依靠强大的武力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但因为较为落后的文化,导致作为统治民族的蒙古人无法管辖境内的各民族,要么像元朝一样,因为尖锐的蒙汉矛盾,导致王朝覆灭,要么像钦察汗国和伊尔汗国一样,被土著民族完全同化,消失在历史之中;又因为不成熟的政治制度,不能有效管理
地方,完全依靠血缘维系统治,进而大肆分封,导致帝国分裂。
总而言之,企图依靠武力进行征服和统治的政权,注定是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