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

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

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及分布东北林区:红松、落叶松(白桦、紫椴);人参、貂皮、鹿茸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苹果黄河流域:葡萄、梨、桃、杏、柿、枣、栗、核桃南方地区:柑橘、、荔枝、桂圆、菠萝、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蚕桑南部沿海:、荔枝、桂圆、菠萝海南:椰子西北:新疆的葡萄、哈密瓜、长绒棉,内蒙古的三河牛、三河马,宁夏的滩羊青藏高原: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台湾:樟树(樟脑)、甘蔗、茶叶、、菠萝主要经济作物分述如下:①棉花。

1990年中国棉田面积约558.8万公顷,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6%,1990年皮棉产量达450.8万吨,为世界上最大产棉国。

棉花种植分布在北纬19°~45°,东经76°~125°范围内,但主要产于黄河流域(约占中国棉花产量59%)和长江流域(约占中国棉花产量35%),其中最大的集中棉区是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次为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晋南盆地)、四川盆地及南疆等地区。

②油料作物。

1990年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50.9%,种类多而分布广。

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等5大油料作物。

1978年以来,油菜籽面积和产量均超过花生,分布遍及各省区,以冬油菜为主,绝大部分产于长江流域,在长城以北,内蒙古、西北、青藏等地区则种植春油菜。

花生除青海、西藏、内蒙古、宁夏外,各省区均有种植,其中山东一省占中国产量1/3以上。

主要集中产区有二:一是环渤海周围的山东、辽东半岛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二是粤、桂、闽、台丘陵及沿海地区。

芝麻以淮河中游的洪河、南汝河流域及汉江中游、南襄盆地等为主要产区。

向日葵1978年以来在东北、华北、西北迅速扩种,日益成为北方地区主要油料之一。

胡麻是长城以北的河北坝上、雁北、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的主要油料作物。

1990年中国油料作物产量达1613.2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为695.8万吨。

③糖料作物。

包括甘蔗和甜莱,分别占糖料作物面积的60%和40%,但在全国食糖产量中,甘蔗糖占80%,甜菜糖占20%。

甘蔗主要分布在粤、闽、桂、滇南、台等省区及四川盆地中南部。

甜菜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以东北地区松嫩平原为最大产区,次为内蒙古河套及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等地区。

1990年全国甘蔗总产量达5762万吨,甜菜为1452.5万吨。

④茶叶。

1990年茶叶产量54万吨,居世界第2位。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南方丘陵地区均有种植。

各类茶叶产量中,以绿毛茶产量最大,占茶叶总产量一半以上,次为红毛茶,约占茶叶总产量1/4,余为乌龙茶、紧压茶和其他茶类。

就产茶省区而论,浙、湘、皖、川、闽为中国5大产茶省,产量占全国近70%,次为滇、鄂、粤、赣等省。

⑤烟叶。

包括烤烟、晒烟和晾烟,以烤烟产量最大,产区集中。

河南、云南同是中国最大烤烟生产基地,产量均占全国1/5,尤集中于许昌地区和玉溪地区。

次为山东,产量占全国11.28%,主要集中于青州、临朐等地区。

再次为黔、桂、皖、湘等省区。

1990年烟叶总产量为262.7万吨,烤烟产量225.9万吨。

⑥蚕茧。

中国蚕茧产量占世界40%以上,其中桑蚕茧占91.1%,柞蚕茧占9.9%。

桑蚕茧以川、浙、苏、粤4省产量最多,占中国桑蚕茧产量86.98%,尤以太湖流域、嘉陵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

柞蚕茧为中国特产,全国产量约有3/4产于辽宁省,其次为山东的胶东半岛和豫西等地,1990年总产量为53.4万吨。

⑦麻类作物。

包括黄麻、红麻、大麻、亚麻、苎麻、苘麻等。

其中黄、红麻约占麻类作物种植面积之半。

黄麻主要分布于浙、粤、桂、川、皖、苏等省区。

红麻以鲁、豫、冀最多。

大麻种植分散,以东北及华北各省为主。

苎麻则以川、湘、鄂等省最多。

1990年红、黄麻总产量为72.6万吨。

⑧水果。

主要有苹果、梨、柑橘、柿、红枣、葡萄、、荔枝、龙眼、菠萝等。

在水果总产量中,苹果占24.7%,梨占17.42%,柑橘占18.91%,是中国三大水果。

苹果约有54.43%产于鲁和辽,梨以冀、鲁、辽、苏等省最多,柑橘主产于川、浙、粤、桂、湘、闽等省区。

、荔枝、龙眼、菠萝等以粤、桂、闽等省区为主产区。

1989年中国荔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1.95%。

1990年中国水果总产量达1874.4万吨。

⑨热带作物。

以橡胶种植面积最大,占热作总面积80%以上,次为香茅、剑麻、椰子、腰果、胡椒、咖啡、油棕、南药等,分布于琼、粤、滇、桂、闽5省区的南部,尤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最集中,是中国以橡胶为主的热作生产基地。

⑩药材。

包括野生种类近万种,其中名贵及常用者50~60种。

主要有人参、党参、三七、天麻、杜仲、当归、黄芪、枸杞、砂仁、大黄、黄连、生地、羌活、川芎、白芍、淮北、茯苓、白术、半夏、霍香、麦冬等。

20世纪50年代以前多以采集野生药材为主, 50年代以来,采、种相结合,产量有了很大提高。

药材分布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其中以川、甘、湘、粤、冀、滇、吉7省最多,合占全国54%,尤以四川居首位,素有“川广药材”之称,种类多达3000余种,产量占全国的1/3。

棉花、油料、糖料、烟叶、麻类、药材等,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1%,此外,尚有茶、桑、水果、橡胶等木本经济作物未包括在内。

经济作物产值约占种植业产值的30%。

1990年全国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达2141.68万公顷,遍及各省、市、自治区,生产规模较大的棉花、油料、糖料等分布也很普遍,但地域差异明显。

东部集中了中国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是中国棉花、油料、糖、烟叶、茶叶、蚕茧、麻类、水果的主要产区。

中国经济作物的南北差异也很大。

在热带地区主要栽培橡胶、咖啡、可可、胡椒、椰子、油棕、香蕉、龙眼、荔枝、菠萝和特种药材等;在亚热带地区主要栽培甘蔗、茶树、油桐、柑橘等;在温带地区多种植棉花、苹果、梨、葡萄,是中国棉花及温带水果的集中产区;在中温带地区以种植甜菜为主,成为中国甜菜的主产区。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地理分布农业是人类利用植物或动物生长、繁殖机能,通过人工培育,获得食物、工业原料和其他农副产品,以解决人们吃、穿、用等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又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般来说,农业单指种植业(或耕作业),全面而言,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一、粮食作物中国立国几千年来的一条根本治国经验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有粮则安,无粮则乱”。

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家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是:粮食生产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各地粮食生产不平衡,中低产面积广,问题较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

因此,我国粮食生产丝毫不能放松,必须抓得狠、抓得紧。

充分调动广大粮农的积极性,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引下,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种植业生产结构,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改善粮食生产投资环境,增加投入,是粮食增产的基本途径。

粮食生产在我国农业中一直占重要地位。

我国粮食作物构成比较复杂,而且地域不同种类也有异,但主要作物仍然大体类似,有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和薯类。

(一)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分布1.稻谷稻谷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我国种植稻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产稻谷最多的国家。

稻谷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中均占第一位。

稻谷按其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大小,可分为旱稻和水稻两类,我国主要是水稻,旱稻种植极少。

水稻按其品种不同,可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按其成熟期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

水稻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了个别高寒或干旱地区以外,从北纬18.5°的海南岛到北纬52°的黑龙江呼玛县,从东部的台湾到西部的新疆都有分布。

水稻的分布广而不均,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

大致分为两大产区,见图5-1。

(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

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

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

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

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

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

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

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

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

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

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

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

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

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2.小麦小麦是我国仅次于稻谷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我国也是小麦栽培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约有4500年的历史。

在我国平均粮食消费构成中,小麦约占1/4以上,其中北方居民的消费比重要高得多。

小麦是温带性旱地作物,品种较多,耐旱、适应性强,我国大部地区适宜种植小麦,小麦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两大类,我国以冬小麦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

(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

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

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

(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

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

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3.玉米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