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市级)课题类型:株洲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ZJGH06080课题主持人:刘深涌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研究成员:颜旭郭毓麟齐先锋聂丽兰易剑英刘宇一、课题研究背景(一) 问题的提出职业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息息相关,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职业选择的能力,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职业生涯教育的角度研究学生成才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学生个人,也关系到落实国家人才战略问题以及解决社会多种需求问题与国家发展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
在国外,职业规划教育从3岁儿童就开始了。
虽然我国大多数父母都会在子女很小的时候为其“规划”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且利用周末和假期让子女上各种辅导班,但许多家长并没有考虑到子女的特长、兴趣与爱好,只是社会上什么热门就让子女学什么,这样的“规划”不是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只有了解了自身的爱好与特长,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真正开始。
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校中也是近几年才起步,由于生涯规划教育不力,许多学生对职业前景感到渺茫。
有一项心理测试调研报告显示:研究生最大的困惑居然是职业发展。
由此可见,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学校学生从普通中学进入职业学校,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学生大多在基础教育阶段属于弱势群体。
又由于社会上存在歧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因此导致职业学校学生自暴自弃,心灰意懒,觉得前途无望。
还有部分职业学校生是“双差生”,不但学习成绩较差,而且日常行为缺乏规范,他们中大部分人对进入职业学校无可奈何,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走好自己的职业学校之路。
如何使这些“双差生”树立信心,感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并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职业教育应该着重于挖掘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基于以上分析,课题主持人于2005年开始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本课题的相关研究并于2006年申报为株洲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
(二) 国内外研究评述职业生涯规划最初是作为职业指导的内容而存在的。
美国在世界上第一个成立职业指导机构和全国职业指导协会。
把职业指导定义为“是帮助个人准备职业、选择职业、获得职业和转换职业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已包涵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
1983年,美国建立了全国生涯指导制证委员会,制定了生涯指导员资格标准。
1984年,该协会改名为生涯发展协会,并组织颁发国家注册的生涯指导员资格证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几年来,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涌现了一大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著和专家,极大地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但这些专家和学者,主要集中于高校、科研院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所针对的也主要是大学生群体和在职人员。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产业发展中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
但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显得很肤浅、零散,缺乏系统性。
更缺少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少数省市的试点学校,课题应用研究总体说来处于起步阶段。
并且,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就业状况如果简单地对就业率进行比较而言的话,比高校可能还要高一些,但学生的对口率低,就业待遇较差,可持续发展差一些。
因此,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积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试行)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都为中等职业教育中开展业生涯规划教育及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 研究意义和价值1、在中职学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研究,是社会经济变革和中等职业教育本质任务的迫切要求。
当前,中职学生大多数是文化基础较差、成功体验较少的初中毕业生,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偏弱,自主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迫切需要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职业指导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和工作世界的基础上提高职业生涯设计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学习无动力,就业无准备,人生无规划”的情况,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和面向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点面兼顾,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学业观、职业观和人生观。
3、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对专业的选择比较盲从,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向特征等因素选择适宜的专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本课题所指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结合外部环境和本人实际,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学习计划、发展计划,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等。
三、理论依据1、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特质-因素理论是由“职业辅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Fronk porsons)在1909年创立并由威廉逊(Willianmson)发展成型的,这是最早的职业辅导与规划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
所谓“特质”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加以评量。
所谓“因素”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
职业辅导的三大原则是指:了解自我,即对自我进行探索,包括了解个人的兴趣、能力、资源、优势、劣势等;了解工作,即了解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知识经验、工作环境、薪酬、晋升机会及发展前途等;匹配,即将上述两类资料进行综合并找出与个人特质匹配的职业。
帕森斯认为个人选择职业的关键就在于个人的特质要与特定职业的要求相匹配,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更加适应职业,并使个人和用人单位同时受益。
2、人格类型理论(Personality Type Theory)人格类型理论是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创立的。
在人格和职业的关系方面,霍兰德提出了一系列假设:①在现实的文化中,可以将人的人格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
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②环境也可区分为上述六种类型;③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④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和所处的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上述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式,不同类型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
根据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在职业决策中最理想的是个体能够找到与其人格类型重合的职业环境。
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相一致的环境中工作,容易得到乐趣和内在满足,最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因此在职业选拔与职业指导中,首先就要通过一定的测评手段与方法来确定个体的人格类型,然后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种类。
3、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dner)在其力作《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
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力。
这些智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这些智力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由于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成功与否。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聪明”问题和“成功”问题的全新视角。
加德纳认为,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
影响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有三种因素: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
这三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是: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承认各种智力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四、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一)研究目标1、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成果(如心理测量技术)应用于招生及新生的专业选择,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指导学生选择适宜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
2、了解影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并探究解决的办法。
3、通过全面组织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提高中职学生对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4、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业观、择业观、就业观、价值观。
5、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校品位,优化学校的育人氛围(二)主要内容1、心理气质、性格、兴趣与专业选择关系的调查与研究;2、影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的探讨与对策的思考;3、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途径与方法;4、与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相联的训练课程的开发和实施;5、成功典型个案研究与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6、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与教学的研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1、使职业生涯规划提前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借助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的心理测量技术等理论,针对中职新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从性格、个性等方面入手,进行专业选择的指导。
这样,使职业生涯规划从职校学生入学便开始介入,而不局限在学生毕业前夕的介入。
2、拓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空间。
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进而自动、自发、自觉地学习。
这样,使生涯规划突破了目前高校主要针对学生毕业前进行职业指导的研究空间。
3、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
指导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开设职业礼仪、意志力、团队精神培养(拓展训练)等实训课程促进其职业目标的深化。
4、针对职校学生毕业后的实际情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成长路线,进行职业耐挫能力、职业决策能力、创业能力等核心素质与能力的指导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