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适老型住宅的设计原则

适老型住宅的设计原则

适老型住宅的设计原则图1:法兰克福适老性住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

截止到2013年底,根据民政部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逾2.02亿占总人口14.9%。

在我国,老人更喜欢在家中安享晚年,与儿孙在一起尽享天伦直了,由于儿女经常不能在家陪伴老人,大多数时间是老人在家独处,这种养老模式经常出现问题,如老人在家中发生磕碰、摔倒,紧急救助等;由于缺少相应的辅助设施.医疗部门协助等等,常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伤害,这些都冲击着每一个有老人家庭的神经。

适老性住宅应如何设计适应老龄社会,满足老年人的住房生活需求,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特点和老年人意愿等综合因素,确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居住政策。

同时提出了“9073”的养老居住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适老性住宅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没有一个成熟建筑模式与规程,“目前的住宅在设计上很难适应老人的身体条件和生活习惯,给老人的行动带来很多不便,甚至会在居家生活中出现意外导致身体状况恶化。

在2012年第十一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博览会期间,展出的“明日之家适老性住宅”,是由北京图建达低碳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TGT)参与设计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生活需求与便利的适老性住宅。

我们对适老住宅的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住宅精装修和家居产品的配置,同时还包括住区规划、住宅设计、节能技术以及工业化装配技术等,而住区适老配套、室外适老措施、住宅适老改造、全功能空间适老、适老部品配置、老年人健康生活保证等方面。

图2:住建部副部长冯骥参观适老性住宅适老性住宅建筑设计原则:适老性住宅一般选址要在环境质量优越,空气清新,周边配备齐全,交通便利,社区相对安静舒适的地区图3:老年人社区活动(1)社会共居性:共居性是指居住环境能够保证老年人与他们的家庭,同代人和几代人共同居住生活。

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愿意居住在那些专门针对他们设计的养老住所,相对他们更愿意依赖家庭和社区基础。

因此老年住宅应既能保证老年人的隐私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应鼓励帮助老年人参与社会交往,使自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从而使老年人融入社会中。

(2)以老年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适老性住宅的使用主体是老年人,因此,应树立以老年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

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化,如行为变得缓慢,信息处理方式发生改变等等。

一般老年人可大致分为三种人群:1.脱离社会角色类型。

这种类型的人在进入老年后,便不在承担社会的特定角色,如退休后在家赋闲。

2.转换社会角色类型,这种类型的人在进入老年后,虽然不再充当原有的社会角色,但会积极寻找新的社会角色来充实自己。

3.坚持社会角色类型,这种类型的人在进入老年后,会仍旧坚持原有社会角色。

根据以上三类人的不同状态,在对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习惯.爱好.心理和生活等这些微妙的变化因素充分考虑后,结合设计方法,再创造出使老年人能健康.安全.方便.舒适并能培育.发展其才华的居住环境。

从而建立具有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的老年设施。

(3)老年住宅应具有适应性与可变性:当前的住宅建设应多建一些中.小套型住宅。

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住宅,以满足家庭居住模式多样化选择的需求,为多代同居家庭创造更为灵活多样的居住环境,通过住宅的组合变化,在将来发展变化成老年住宅。

因此,设计人员应具备创造出一种限而不定的分隔形式的设计思路,以提高住宅空间的可变性与适应性。

3.功能设计(1)疗养用房:疗养用房分为老年人的客房,医护用房及一些公共用房。

客房分为四种套型:普通单人间用于身体较差需要特殊照顾的单身老人。

标准间用于共同来入住的老夫妻或者两位单身老人。

带厨房的双人套间用于那些仍有劳动能力的老两口。

家庭套房面积较大,可以供老人与儿孙同住,备有客房.厨房,营造出家的感觉。

护理用房包括护士站、急诊室、观察室、处置室、监护室、治疗室、医师及护士办公室,供一般护理和紧急情况下的一般处置。

公共用房包括公共卫生间、开水间、库房、清洁工具室等。

(2)医疗用房:医疗设施按小型综合医院的规模进行配置。

功能以门诊和理疗为主,配有检查科室及辅助用房,如放射科、医学阅览室、病案室等,另外要有少量的病房及传染病的隔离病房,要解决老人的日常保健和小病诊断。

(3)餐饮服务用房:餐饮服务用房的主要房间是餐厅和厨房。

餐厅有一个生态餐厅一个小餐厅,另外各个分区都有分餐室,可以分餐到户,让老人有更多选择。

餐厅可以容纳250人同时用餐。

可以满足园区的实用功能。

(4)办公行政用房:公行政用房整合了园区各个部门的办公用房。

集中办公,统一管理,使园区的管理工作井井有条。

(5)附属用房:附属用房为园区的配套设施。

包括仓库、花房、冷库、澡堂、小超市、厕所、职工宿舍.儿童乐园、服装及体育用品商店及银行、邮局等用房。

4.空间设计(1)建筑室内细部空间的设计:生活气息:老年人建筑要有良好朝向.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室外宜有开阔视野和优美环境,老年大学的教室都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3小时的要求。

同时,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宁静,怕吵,因此室内环境的隔声要求应特别注重;老年人一般都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因此建筑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色彩明快.富有生活气息。

图4:适老性住宅卫生间设计细节(2)无障碍室外设计: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群活动的特殊性,在各个空间细部都以满足老年人活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为原则进行设计,满足《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

在出入口处,门前平台与室外地面高差不大于0.40m,并采用了缓坡台阶和坡道过渡,并在高差大于0.40m的出入口位置都设置了坡度小于12%的无障碍坡道。

出入口平台.台阶踏步和坡道都选用坚固.耐磨.防滑的材料。

通过式走道,按双排轮椅相并而行,总净宽大于1.80m,且走道两侧墙面无凸出障碍物。

走道两侧设扶手,对于年老体衰的老人或愈后康复的老人也十分必要。

扶手采用圆形断面,可扶可抓握,可成为老人行动依赖的可靠安全工具。

多层建筑之间的风雨连廊转弯处都设休息平台,休息平台净深度都大于1.50m。

连廊起坡时,在坡道的起点及终点,都留有深度大于l.50m的轮椅缓冲地带。

连廊的护栏下端设有高度大于50mm 的安全档台。

在楼梯、电梯的设计方面,考虑了能适应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缓坡楼梯和缓速电梯。

楼梯踏步踏面宽度,不小于320mm;踏面高度不大于130mm。

踏面前缘设高度不大于3mm 的异色防滑警示条,踏面前缘前凸不大于10mm。

楼梯与坡道两侧离地高0.90m和0.65m处设连续的栏杆与扶手,沿墙一侧扶手水平延伸。

扶手选用优质木料制作。

电梯厅及轿厢尺度保证轮椅和急救担架进出方便,轿厢沿周边离地0.90m和0.65m高处设安全扶手。

电梯速度选用慢速度,梯门采用慢关闭,并安装电视监控系统。

从建筑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也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

卫生间设便于轮椅回旋的前室,男女各设一具轮椅进出的厕位小间,男卫生间设一具带扶手的立式小便器。

卫生间内与坐便器相邻墙面应设水平高0.70m 的“L”形安全扶手或“Π’形落地式安全扶手。

卫生间选用白色卫生洁具,卫生间.厕位间设平开门,门扇向外开启,留有观察窗口,安装双向开启的插销。

5.形象图5: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适老性住宅在建筑形象上,采用严谨的建筑布局风格使用现代简洁的建筑材料,并且融入中式建筑的某些建筑符号,如灰砖墙.花格窗.亭子.古廊亭等,以现代的方式简化加以表达,既典雅大方,又朴实简洁。

在整体规整规划中,局部空间适当加以灵活布置,力求创造出和谐的建筑氛围。

整个建筑在充分考虑造型时,经济性也是思考的重点。

建筑主要采用灰砖墙,少量采用幕墙及石材,起到点睛的作用,真正做到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

建筑色彩以暖灰色砖墙为主调,并适当配以青色石材以及白色涂料,丰富建筑立面。

适老性住宅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有心理学上的,有医学上的,有社会学上的。

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化住宅政策,切实落实《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应当多角度、多方位、更细微地研究设计,可从小规模.小的细部做起。

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并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做好老年人住宅的外沿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老年住宅产业从青涩慢慢走向成熟。

本文由TGT北京图建达低碳研发团队编辑TGT北京图建达低碳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拥有实现低碳建筑、零碳建筑的整套技术,并整合国内外高性能的低碳建筑部品,与联合国指定的15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共同导入国际先进的低碳业态规范与标准对国内低碳建筑和产品进行评价与认证,内容有:ISO14064:2006;PAS2050碳足迹盘查与认证;PAS2060碳中和;PAS2070低碳城市的规范。

参考文献[1]李广成.论城市老年建筑市场发展的战略取向.城市问题,2003(1):10.13.[2]邓立飞,李玉堂.城市老年人住宅建筑研究.华中建筑,2003(2):9—11.[3] 高俊勤.老年化与老年住宅的建设.山西建筑,2007,33(3):21.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