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一)(100分钟完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例外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严重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优良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详尽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盛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源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四、论述:(15分)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附参考答案:一1、学生生活、螺旋上升、学生社会性发展2、综合性、实践性3、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优良品德形成4、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5、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6、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7、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8、个性品质、社会性、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优良品德9、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社会参与评价10、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二、判断题1、√2、×3、√4、√5、×三、简答1、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答:(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3、答:(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二)丰盛学生的生活经验(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充实教学内容(五)拓展教学空间4、答:(一)老师把品德课上成讲授课、吞图说话课、手工课、表演课、解放游戏课等。
(二)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教师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及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
(三)过于关注教材,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四)缺乏及时总结与反思。
四、论述答题要点: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是: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存在的问题:实际不当、分组不科学、规则不明、时间不够、评价不全。
对策: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营造阻抑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2011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二)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2、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优良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优良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4、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5、品德与社会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
6、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7、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8、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9、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包括(我的徤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10、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优良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11、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师应对(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
12、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B)。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型综合课程D.生活课程2、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请问一条主线指以(B)为主线。
A、学生的生活B、学生的发展C、学生的体验D、学生的实践3、在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这个教学内容时,一位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独立去商场购买东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本课程(A)的基本特征。
A、实践性B、开放性C、活动性D、综合性4、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C)。
A.感受B.感情C.感悟D.感想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为指导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B.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C.学生社会生活D.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三、判断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优良品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2、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源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3、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优良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4、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人是课程的基础。
(×)5、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四、简答题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什么?答: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优良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3、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2)丰盛学生的生活经验(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4)充实教学内容(5)拓展教学空间4、请扼要介绍品德课程开放性详尽包括哪些方面的开放?答:开放性详尽包括了以下几方面:教材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形式的开放性。
教学活动时间、场所、人员的开放性;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5、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形式分别有哪些?答:品德与生活课程常用的教学形式有:A: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B: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
2)试就其中一种活动形式举例说明。
答:(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三)一、填空题: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优良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简答题: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答:(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3、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什么?答: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优良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