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沂大学《外国教育史》考试重点

临沂大学《外国教育史》考试重点

古代埃及的学校类型:(1)宫廷学校:是设立在国王所在地的宫廷里,专供王子或高级官吏子弟就学,以培养奴隶主国家高级文武官吏为主要任务。

(2)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是附设在神庙里的一种学校。

教给学生普通的知识,着重科学教育,是传授高深学时的学府。

它的培养目标较为广泛(3)职官学校或书吏学校:训练本机关所需要的官员。

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政务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4)文士学校:通常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有的还教授教学天文和地理之类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①东方产生了最早的文字及学校教育②各国教育和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特征③教育内容丰富④教育机构种类繁多⑤教学方法有创新⑥教师地位较高⑦源远而流不长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1) 政府对教育的态度: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2)教育类型:斯巴达属于武士教育雅典属于公民教育(3)教育过程:斯巴达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

雅典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4) 教育体系:斯巴达由国家的7岁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军事训练团,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

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

程度不齐,流派甚众,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

(5)教育内容:斯巴达: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

雅典: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园则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辩。

(6)一般评价:斯巴达:形式单一,程度较低;雅典:形式多样,程度较高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以后,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也被称为智者;具有治国能力的人也被称为智者;到前5世纪后期,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作用:①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②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③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苏格拉底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

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智慧即德行: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叫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的行事,智慧就道德。

既然正确行为基于正确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教的。

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

评价: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但是,这种方法是主观片面的,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或阅读掌握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结果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遵循规则: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

适用范围:第一,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热情;第二,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第三,苏格拉底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不能机械的搬用与幼年儿童。

柏拉图学习即回忆: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能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由三部分构成: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这三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人的生命。

在教育理论上的教育意义:(1)说明人也是动物,人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采取不承认主义或企图消灭它,是违反人的本性,也是做不到的;(2)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3)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古罗马前期、后期、帝国时期教育的异同:⑴共和早期—这时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培养农夫、军人为目标的以家庭教育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

⑵共和后期—是罗马大肆向外扩张,在文化教育上被希腊化的时期。

这时,罗马逐步形成了以培养演说家、政治家为目标的、以私立学校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

⑶帝国时期—是罗马进入帝国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随后又由盛转衰,步入下坡路的时期。

这时的教育是以培养忠诚的官吏和忠实的顺民为目标、以国立学校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

基督教教育:基督教把传播教义争取信徒作为重要目标,以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是为主效力的学习;承担教育信徒及其子女的职责;以七艺为主要教育内容。

基督教作为一种神论宗教,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具体体现为基督教的神学世界观、人生观、知识观和目的论。

基督教决定了中世纪教育的基本目的;基督教的教义是中世纪教育的基本内容骑士教育: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西欧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主要学习骑士七技。

中世纪大学:首先在意大利孕育形成,最初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基本目的: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自治性:从最初形成就表现出自治的特点,中世纪大学不仅是一种新型教育组织而且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特征:1.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2.宗教性和国际性3.职业性和实用性城市学校:是为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是为新型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

特点:大多由商会和行会开办;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使学校教育为人民的现实生活服务;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

人文主义教育:⑴基本特征:①人本主义: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教育方法上尊重儿童天性②古典主义:吸收古人见解,尤其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③世俗性:充溢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④宗教性: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不反对消灭宗教,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⑤贵族型: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的对象主要是上册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位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

⑵教育思想: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现世生活的价值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提倡学术和理性,反对宗教迷信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1、论证顺序:①自然法则②自然界中遵循自然法则的实例③现实教育中违背自然的错误做法④如何依照自然法则来改进教育工作。

中心思想: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的秩序: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这些规律;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就应当努力探明发现这些规律。

夸美纽斯论普及教育(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泛智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泛智教育是实现泛智理想的工具,他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

泛智强调两点,一普及教育,二从均需学习一切,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要求:①应该有一定的目标②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③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④教学时应经常保持学生的注意。

可以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集体的形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提供了可能。

洛克的绅士教育: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

爱尔维修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并把改变旧的社会环境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要求彻底改造就学校,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还论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主张爱护身体,重视体育。

德国巴西多泛爱学校:提出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注重直观;学习内容十分广泛;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与游戏中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1、目标:培样自然人,我们培养的自然人只是一般的平常人,身心健康、发达、全面的人2、核心:归于自然。

3、方法原则:正确看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主张实施“消极教育”,对儿童少加干涉(1)就德育而言,切勿命令儿童或指挥儿童(2)就智育而言,切勿用现成文字教授儿童自然人:(1)自然认识独立自主的人,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2)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3)自然人又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4)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他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主。

总之,自然人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1、婴儿期的教育(出生后的两年)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身体保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合乎自然,要给孩子活动的自由.2、儿童期的教育(2—12岁)锻炼的是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以便日后发展他的智慧,儿童应掌握一些道德观念。

3、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在文化知识的学习问题上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还认为青年期的孩子应当学会劳动。

4、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利开始进行道德教育裴斯泰洛奇论教育心理学化:(1)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基础上(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育内容心理学化(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4)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1)可能的目的:指与一个学生将来所要选择的职业活动有关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这种多方面的兴趣,使人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2)必要的目的: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教育性教学:教学可以产生思想,而教育则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脱离教学,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并非一切教学自然而然地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1、经验、兴趣与课程:①经验的兴趣这是关于认识事物“是什么?”的兴趣②思辨的兴趣这是关于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③审美的兴趣这是对事物美丑善恶进行评价的兴趣④同情的兴趣这是关于人类交际知识的兴趣⑤社会的兴趣这是关于民族和社会知识的兴趣,是同情兴趣的扩展⑥宗教的兴趣这是关于研究人与上帝关系的兴趣。

2、统觉与课程:课程设计应遵循两项原则:相关、集中。

3、儿童发展与课程①婴儿期(0—3岁)相当于人类历史的早期,大力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②幼儿期(4—8岁)相当于人类的想象期,发展儿童的想象力③童年期和青年期分别教授数学、历史,以发展其理性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1、觉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应:(1)感官的刺激—单纯提示的教学(2)新旧观念的分析与联合—分析教学(3)统觉团的形成—综合教学2、四段教学法:(1)明了:清楚地感知新教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