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非常荣幸接受新理念研究所领导的邀请,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工作经验。
我将就《如何设计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在此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
看到这个题目,作为作文老师我想请大家审审题,谁愿意告诉我,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什么?在这个题目中,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哈,大家分析得非常正确。
为什么设置这样两个问题?就是希望大家要抓住听课的重点,把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带回去,不枉此行。
“设计”就是这次分享的重点,我讲的这些都来自我们实践过的课例,有一定可操作性和实效。
相信自己今天能够收获的各位同仁,用你给力的掌声,为我加油吧!公开课这个词,应该是针对常规课而言的,同样是课,那就说明它们有共性,但既然是不同的说法,那么肯定有其不同。
常规课,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老师教,学生学。
而公开课却不同,它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还有着非常明显的功利性,因为它可能是应对检查、推广教法、招募学员、升级续费。
显然,我们民办学校的公开课,更多的情况下是为了招生和续费。
所以,我们在设计公开课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目的,但又要巧妙。
下面,我就把自己多年积攒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可能有许多不成熟的东西,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筛选吧。
一、巧妙地将招生的目的隐含期间在民办学校里,公开课展示一般为两种目的,一是开辟新的项目,招募新学员,二是展示教学成果,巩固生源。
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为新生设计的公开课。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这样的公开课就是为了宣传教材、宣传项目、展示教师的魅力。
这些决定着我们的可信度,同时也决定着接下来的招生数量。
所以在内容的选择和环节的设计上,要特别用心。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堂《少年口才艺术课》招生公开课的情况——《少儿口才艺术》课的整个教学环节课前热身:和孩子们一起聊自己喜欢的电视主持人,然后让孩子们拿着麦克风感受自己声音的变化和魅力。
(目的是告诉家长和孩子,学习口才的必要性,它可以成为一种生存技能,让自己的未来很风光、很体面)教学内容:我们当时并没有选择教程的某一课,而是综合整个教程内容,设计出“语言艺术的六大元素”,孩子们和老师一起体验尝试,非常快乐。
(目的是告诉家长和孩子,整个学程下来,孩子们将获得哪些技能。
即投资的价值)教学小结:老师应用课堂展现的口才技术,生动演绎一个小故事。
(目的是体现这种培训的最终效果和老师个人的魅力和实力)这节课的设计是应为我们的市一所比较大的英语学校邀请,当时这个学校想开设少年口才这一新项目,它们选择了我们的教程。
这轮公开课下来之后,它们招上来100多个孩子,全程一百节课,一次性收费是5000元,大家想一想,一百多孩子让他们一次性就收进多少钱呀!二、设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新科目的开设,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度,如果我们的课设计不好,让孩子们感觉累,感觉难,招生的希望也就不大了。
我有过这样的经验,公开课下来,家长一定会问孩子,你喜欢不喜欢呀?你想不想上?那如果孩子感觉难,感觉累,感觉不好玩,那他就会抵触,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下面的课例分析,就说说今天这节课的设计吧!“呵护地球”这一话题对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虽然不陌生,但也不是十分了解,可能也就是个只知大概,不知详情。
如果我们直接把命题给孩子们,按传统作文教学的方法,简单说说要求,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完成五六百字的作文,是相当有难度的。
积累好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完成我们的字数,但不会有什么高质量的文章在课堂上出现;那么积累不好的,可能就会咬着笔杆子,“等”上一节课,会“憋”得抓耳挠腮,时间就白白地浪费掉了。
我们都应该知道,写好一篇文章,它需要素材的积累,更需要文法的体现。
那么如何化解这个难度的呢?十六个字的总结就是化大为小,分头行动,共享彼此,一同进步。
挖掘素材时,我们在视频文件的提醒下,唤醒孩子们过去的积累,每个人的积累不同,角度也会不同,最后大家一起说出来,你发现这个命题的素材就全都挖掘出来了。
再看落笔成文这一部分的设计,我们将主体部分的内容分解,让孩子分头去写片段,任务不重,自然愿意完成,最后综合在一起,按思维导图,联合起来共享,顺利地完成了一篇五六百字的作文。
这堂课下来,孩子即对环境保护有了整体的印象,又轻松地感受到了共享的快乐,自然会喜欢上我们的作文课的。
而做这家长,会在孩子浓郁的兴趣上,会在课堂实际效果上提升对我们的信誉度,这样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掏钱买单”。
但在此提醒大家的是,没有难度的教学内容并不等于没有高度。
难度需要我们去化解,怎么化解就是大家的设计水平了。
还有,要想我们的孩子在课堂有所收获,让家长朋友的投入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一定要引领孩子学会共享,要共享中积累,力求在付费的时段中的人人有进步,人人的收获。
三、教学成果的即时呈现不容忽视家长和孩子走进我们的课堂,目的十分明确,他要学到并习得某些知识。
特别是我们的课堂,提供的是有偿服务,我们必须让家长和孩子看到课堂的收获。
看到过许多作文公开课,课堂的花样很多,形式也挺吸引人,却看不见孩子动笔,却看不到课堂成文。
人家是来学作文,你课堂都不给孩子动笔的机会,哪个家长敢相信这样的课堂?看不见真货,人家会为孩子掏这笔学费吗?但课堂成文这个环节的确需要你的精心设计,你必须准确把握好孩子的认知水平,这样你设计的命题,才不会因为难了,偏了吓跑了孩子和大人。
我们的经验是,作文公开课的命题一定是孩子熟悉的,感兴趣的。
那么写作技巧的训练也要体现小而易操作,这样你才有可能当堂看到习作,这就是家长希望看到的教学成果,所以,我们必须即时呈现,否则就是对你的否定。
那么如何把握这个梯度,设计好当堂的命题,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设计:低年级我们可以通过填空的方式。
比如:学会描写动作,我们的命题是《我学会了包饺子》,在课堂上,我们激活孩子的积累,挖掘出近二十个动词,然后让学生按着包饺子的顺序分别填在空里,最后连缀成文。
中段的孩子可以采取片段习作,按照老师的提示,共同完成一个中心段,或一个小短文。
例如今天的公开课,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要看到作文,就将书信的主体部分分成三个部分,然后分别完成,最后连缀成文。
那么高年级,我们可以通过扩写或仿写的形式,比如:我们设计的一堂课,对象是初中生,我们要求孩子当堂学会细节描写,我们的命题是《爷爷生气了》,老师出示一个基本的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孩子们挖掘生活和阅读中的积累,在原情节的基础上一起补充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孩子们很快就完成的习作,而且这样精写出来的东西更加具备说服力。
四、公开课要有强烈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在初次的接触中,让孩子和家长喜欢你,并生成强烈的吸引力,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但如果你不去做,你就没有吸引力,没有吸引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永远地和某些家长,某些孩子“拜拜”了,一堂下来,我们只是一次“擦肩而过”,期待再次的“回眸一笑”就没有机会了。
生成强烈的吸引力,不排除我们老师的个人魅力和实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想办法拉近与孩子的心灵距离,用你的亲和力去“赚”得吸引力。
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本身就是高高在上的,那么陌生的老师对孩子来说,又多了一层神秘感,那就更加高不可攀了。
这种距离可能会让孩子怕你,不喜欢你,躲着你,这样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甚至是我们的行业就会“孤独”和“寂寞”了。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个教学环节,2007年,一个品牌作文在年会上搞示范课,目的就是推广教材。
当时请的是北京芳草地小学的孩子们,那是三年级的一节看图写话课。
当时安排我的课是在一个阅读课的后面,上课的老师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孩子,因为本身没有教学经验,更谈不上课堂的操控和驾驭。
孩子们是在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下,耐着性子上完了这节课。
等我上课的时候,孩子们明显地感觉疲沓、没兴趣了,懒洋洋的。
所以,我一上场就在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上用了点心。
我开场就对孩子们宣布,要领他们做大脑的保健操,因为第一次听说,孩子一下子精神了,然后我又告诉他们,大脑保健操就是和老师聊天,一听是聊天,孩子的兴趣一下子窜高了,兴奋点再次提升,接下来,我开始对孩子们介绍自己,同时神秘地告诉他们我会说错话,让他们给我挑出来,这一下,孩子们的兴奋点达到高峰,全都伸长了脖子,树起了耳朵,准备给我挑错,当我的“错误”真的出现时,整个课堂沸腾了,大家七嘴八舌争着发言。
当然所谓的错误,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导课技巧,并非真的错误。
记得当时有位听课的老师做了统计,我仅用了五分多钟,就将五十多个,我从未见过面的孩子的情绪和精力统率起来,而且一直延续了四十五分钟,并且当堂写出作文。
这堂课的设计原则,就是力求把课堂变得轻松些,把自己的身价降低一些,在“装疯卖萌”过程中,缩短了与孩子的心里距离。
迅速地和孩子们融洽在一起,消除陌生感,防止抵触,从而让孩子产生浓郁的兴趣,这是公开课设计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公开课的一些细节设计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孩子和家长的心,引起兴趣,这需要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中实现,但更多的精力我们要放在完成教学任务上,那么如何保证学生兴趣的持久和稳定,还离不开我们的一些细节设计,这些细节恰恰能让孩子们找到一种心理上的支撑,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我们牵引着一步一步向前,和老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效果。
细节一:课堂的激励机制。
别以为是一堂课,不去设计表奖的环节。
为了吸引孩子,许多学校的公开课都会发放奖品,但这个奖品的发放一定与课堂表现结合起来。
比如,我们在低年级的公开课上,都会设计一个“淘宝箱”,并在上课前告诉孩子们,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攒够老师规定的星数,就可以在“淘宝箱”里“淘”到自己的小礼物。
这样孩子的课堂表现特别积极,在孩子们热情的配合下,我们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让家长看到了实效,特别是孩子浓郁的兴趣,这个直接决定着孩子们能否课后续学。
细节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其实许多家长要选择培训科目时,也会对学校寄予另一个希望,即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的公开堂前都一个情绪的管理,我们会首先要求学生进入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我们规定的一种外在的行为,我们要求孩子挺胸抬头,眼睛明亮,笑容灿烂,并且通过相应的奖励要求孩子们不仅达到,而且要保持在整节课上。
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时不在状态,如果我们暗示给家长,我们同样规范孩子的一种习惯,那种积极向上的“范儿”会让家长朋友从心里信服你,这份希望的满足会让他们选择我们。
细节三、即时的信息收集和发散。
有了孩子们的信息,我们接下来对新生的继续宣传、或者是流失生的回访都十分方便。
信息的收集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课前的签到,可以通过答题卡上的信息采集。
这一点可能许多学校都能做到,但对于学校信息、任课教师的信息发散,不一定考虑到。
因为,我们有过经历,有些家长和孩子可能会因为暂时的原因来不了,但一旦决定来,还是会先考虑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