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toantibacterialdrugs.
第三十四章抗菌药物概论Introductiontoantibacterialdrugs.
替马沙星 (可致肾衰、肝脑毒性)
欧美已撤出市场
格帕沙星 (心血管毒性)
第四代
曲伐沙星(肝毒,停生产) 莫西沙星 克林 沙星
2021/2/23
27
1、抗菌作用
共同特点
(1)抗菌谱广:G+、G-细菌、厌氧菌、军团菌、衣
原体、支原体、分枝杆菌(环丙、司帕等)
(2)作用机制独特(抑DNA回旋酶),与其他抗菌
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概论
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2021/2/23
1
一、基本概念
2021/2/23
2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
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属于化疗药。
2、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drugs): 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以及恶性肿瘤 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简称化疗药。
2、肠道感染 细菌性肠炎、菌痢、伤寒、副伤寒 3、呼吸道感染 (肺炎球菌、支原体)肺部及支气管感 染 4 、TB:氧氟、环丙、左氧、司氟(帕)(二线药) 5 、绿脓:氧氟、左氧氟、环丙 6 、其他 骨髓炎、关节感染
五官科感染、伤口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氧氟、环丙、培氟)
2021/2/23
35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较常见,厌食、恶心、呕吐、 腹内
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 30S 亚基抑制药
50S 亚基抑制药
2021/2/23
11
三、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一)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的概念
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 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耐药性的分类: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 耐药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避免用 2021/2/23
36
药物相互作用
1、H 2受体阻断药及Mg2+、Al3+、Ca2+、Fe2+降低其生 物利用度,避免同服
2、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CNS兴奋、惊厥的发生率 3、抑制茶碱类、华法林、咖啡因的代谢,避免合用
2021/2/23
37
常用药物特点
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 第一个含“F”喹诺酮类 F为35~45%,血浓度较低 主用于肠道、尿路感染,亦可用于呼吸道 皮肤软组织、眼科感染,疗效一般
39
氧氟沙星(Ofloxacin,氟嗪酸)
F比诺氟沙星高1倍,
分布广:肺、痰液、骨、耳鼻喉、前列腺均可 达有效浓度
尿液浓度高(与左氧氟沙星并列首位)
抗菌作用:比诺氟沙星强(一般菌)
应用:泌尿道、呼吸道、胆道、皮肤软组织、 耳鼻喉、眼科感染等
治疗伤寒及抗TB杆菌第二线药
2021/2/23
40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可乐必妥)
2021/2/23
4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 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 细菌的药物。
评价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 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对氨基苯甲酸 ( PABA )
(-) 磺胺
二氢叶酸
(-) 甲氧苄啶
四氢叶酸
2021/2/23
10
② 抑制DNA、RNA的合成
如: 喹诺酮类 ——(-)DNA回旋酶 RFP ——(-)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4. 抑制蛋白的合成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意义: 是评价化疗药安全性的指标;化疗指数越大,表 明疗效越高,毒性越低,用药越安全;但化疗指数 越大并非绝对安全。
2021/2/23
7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与药物作用有关的细菌结构
2021/2/23
8
1.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环丝氨酸↗
消旋酶
↘ 合成酶
-内酰胺类
33
药动学
吸收:吸收迅速、完全,除诺氟沙星外,其
余吸收率>80%
分布: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广。可进入骨、
关节、前列腺、脑(氧氟、环丙、培氟)
达治疗浓度
代谢与排泄:差异较大(见表)
2021/2/23
34
敏感菌感染
临床应用
1、泌尿生殖道感染 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
腺炎,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等——显效
5、其他:如青霉素预防战伤气性坏疽
2021/2/23
17
联合用药——目的
2021/2/23
1. 增强疗效 2. 减少不良反应 3.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产生 4. 扩大抗菌谱
18
联合用药——指征
1.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如急性重症感染 2.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 如细菌性心内膜炎 3.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混合感染 如腹腔脏器穿孔 4. 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 如抗结核药 5.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减少剂量 6. 药物不易渗入的部位感染 如青霉素 + SD预防流脑
如:细菌对-内酰胺类、四环素的耐药
4、改变代谢途径 如: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PABA或直接利用叶酸 转化为二氢叶酸
5、主动流出作用
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等
2021/2/23
外排蛋白系统 (细菌细胞膜上)
泵出菌体外
15
四、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用药原则:
1、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原诊断 2、合理选药: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3、调整剂量和疗程:根据肝肾功能、生理状态 4、防止滥用:
2021/2/23
19
联合用药——结果
1. 协同作用(增强):1 + 2 3
2. 相加作用: 1 + 2 = 3
3. 无关作用: 1 + 2 = 2
4. 拮抗作用: 1 + 2 2
2021/2/23
20
如何正确地联合用药
药物分类: Ⅰ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 Ⅱ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 Ⅲ 快效抑菌药: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Ⅳ 慢效抑菌药: 磺胺类
2021/2/23
38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F为60%~80%,仅比诺氟高,比其他喹诺酮低。 抗菌作用:对G-杆菌最强:如大肠、痢疾、流感、
绿脓等,对 产酶淋球、耐药金葡有效, 伤寒及TB杆菌有效 应用:胃肠道、泌尿道、呼吸道、骨关节及皮肤 软组织感染,第二线治疗伤寒及抗TB药
2021/2/23
31
喹诺酮类靶点 A——DNA链断裂与重接
DNA回旋酶 B——能量转换,ATP水解
喹诺酮类作用靶点为A亚单位
2021/2/23
32
3、耐药性:存在交叉耐药,有增长趋势 机理 回旋酶基因突变:药物与回旋酶亲和力 细胞膜通透性 (通道蛋白的改变或缺失) 菌体内药浓 主动排出机制
2021/2/23
2021/2/23
24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 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2021/2/23
25
喹诺酮类药物
第一代 萘啶酸(1962,已弃用) 第二代 吡哌酸(1974) 第三代(含“F”) 1990年前上市 诺氟沙星(1979) 培氟沙星
环丙沙星 依诺沙星 氧氟沙星
2021/2/23
26
1990年后上市 左氧氟沙星 氟罗沙星 洛美沙星 托氟沙星 司氟沙星 那氟沙星 阿拉沙星 巴洛沙星 帕珠沙星 西他沙星 吉米沙星
(五)人工合成抗菌药
(六)抗结核病及抗麻风病药
(七)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2021/2/23
22
小
结
1、基本概念 抗菌谱 抗菌活性
化疗指数 耐药性
2、抗菌机制(四种)
3、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五种)
4、预防用药的指征(五个)
5、联合用药的指征(六个)
6、正确联合用药(四类药物)
2021/2/23
23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Artificial synthetic antibacterial drugs
2021/2/23
29
2、机制:
(1)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主)
(2)诱导细菌DNA紧急修复系统
(SOS)
错误复制
(次)
(3)改变细胞壁成分
自溶酶
2021/2/23
30
细菌直径
1~2 M
DNA分子长度 >1000 M
后者需要高度扭转、形成超螺旋结构
装配在菌体内(回旋酶)
2021/2/23
药无明显交叉耐药性
(3)PAE较长
2、给药途径广(口服、注射均可)
3、生物利用度较高,通透性较好
4、不良反应较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1/2/23
28
抗菌作用(第三代)
1、抑菌谱广 G-菌:大肠、痢疾、伤寒、变形、产气杆、 淋球——强;绿脓(环丙、氧氟) G+菌:金葡、链球——敏感 分枝:(环丙、氧氟、左氧氟、司帕)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敏感
获得耐药性: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 的耐药性,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注意:与耐受性相区别
2021/2/23
12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① 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