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

教育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成都市金兴北路小学彭碧柳一、什么是案例分析法(一)案例的含义什么是案例呢?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它是对有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特征和意义的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具有启发性的典型性事件开展研究和分析,从中激起反思,揭示规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也是具体行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美国的教育学者)理查特(Richert,A.E)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

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

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教学教育案例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形式和结果;是师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经过曲折多样的教学过程而取得显著效果及经验教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教育教学实例。

(二)案例的特征1.典型性。

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事例,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叙述要具体、特殊,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它既可以是成功的范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

指教育教学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能提炼出某些理论或观点。

3.启发性。

指教育教学案例本身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

教育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片断、一个情节,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事件或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其丰富感人的材料和富于动态的描述必定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生命和血肉,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

它不一定非要做到像研究工作那么“严谨”,但其形式要简洁,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为什么要写教育案例1、促进理论内化案例是理论的故乡。

针对困惑,我们教师可以选取典型事例写成案例,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避免为应付培训而被动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使教育理论能落到实践中并指导实践,使案例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同时,教师在不断进行案例分析和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理论的过程。

这种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使教师能不断内化理论并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2、促进自我反思反思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案例写作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

通过反思,来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对于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意义。

案例写作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教师工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或特别有感悟的事件,当教师把这些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

可以促进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还存在哪些不足。

案例写作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能够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就说明老师的反思已经日常化了。

3、提高教研实效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

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可以把案例作为一种交流的载体,引导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教师在案例写作中研究自己,反省自己、自学调整教学行为,在研究别人的案例中又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我们在很多教研活动中都是采用“案例法”的形式。

如每次的区级教研活动,先由承办学校提供一节研讨课,然后按照“听课-说课-反思-评议”的程序,与会者畅所欲言,既谈自己对本课的看法,又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做法。

实践证明,这样的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所接受和欢迎,对推进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样,使理论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真正体现“以案例展示理论,让理念回归课堂”,能给教师以具体的帮助。

三、怎样写教育案例(一)掌握案例分析五大要素1、主题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2、背景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3、细节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

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

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

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结果案例不仅要说明教育教学的思路,描述教育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育教学的结果——某种教育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

5、评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

但是要注意的是,五要素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因而在写作的时候也不一定要严格按照一个一个要素顺序写,关键在于要发现教育中的问题,以及教师解决问题的智慧、思路及思考所得出的思想。

【案例1】主题:如何进行后进生的转化背景:后进生的特点: (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许多矛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2)好胜,往往不能取胜; (3)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 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 (洋思中学的经验: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 (2)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5)要反复抓,抓一点,进步一点,巩固一点.。

细节:某校三年级有位叫王峰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同学,以至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该生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进步,行为习惯也逐渐规矩。

评析: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1) "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说明该生学习差,品德也差,转化不是易事,但作为班主任应看到王峰才三年级,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肯下功夫是一定能转化的,一定要想办法挽救; (2)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3)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 (4)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 (5)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 (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 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 (6)抓反复,反复抓. (注意衔接处,在低谷时应注重培养自制力,在进步时,应予以鼓励,看到不足,在复发时,应确立信心)(二)案例的素材如何选择案例的素材如何选择(三)教育案例写作的基本板块案例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场合及相关条件。

主要交待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介绍一节课,可以介绍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师情况等。

这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主题,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要跟主题相关,重要地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案例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及其结果。

介绍时应贯穿一条主线: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怎样参与学习活动,怎样通过思考、操作及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包括学生怎样发现和提出问题,怎样思考、讨论、交流以及怎样得出结论等行为表现,突出主要学习步骤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案例分析—对案例所描述的事件进行分析与思考。

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理念,提炼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训,分析时要从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出发,把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到新的理念的高度进行审视。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同样的一个“合作学习”的案例,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分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可能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

这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深入分析,哪些遵循教育规律,哪些违反教育规律,应如何改进,便于读者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起注意和改进。

【案例2】案例背景:新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知识: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首先,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机.其次,成员个体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从而进行较准确从中学习有效策略.第三,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①组建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 ,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结构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学生按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 "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 ②每小组有一名小组长,负责活动有序开展.小组内的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 (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等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 ③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案例介绍: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1、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 教师喊"停" ,请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 "我觉得¨¨¨" "我认为¨¨¨"案例分析:请你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1)"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 "不符合"异质分组"的原则;(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 " (小组活动缺乏一定的规则,简单地讲就有"你说—我听"这一典型的策略)(3) "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 ,(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 "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角色要轮换担任) " ;(5) "学生一张口就是: '我觉得¨¨¨' '我认为¨¨¨'(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 .(四)要对教学案例与其它教育文体的联系与区别有所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