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资料1.与传统的经典生态学不同,环境生态学侧重于研究人类干扰下生态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自身的一系列变化。
1.Gaia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生物、海洋、大气和土壤组成的复合系统。
2.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阳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阴地植物。
3.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4.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5.竞争的主要方式有两类: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
6.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原则通常包括自然法制、社会经济技术原则、美学原则三个方面。
7.生态系统管理中的“3S技术”是指 RS(遥感)、 GIS(地理信息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
1.“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 A )中首次提出的。
A.《我们共同的未来》B.《只有一个地球》C.《人口炸弹》D.《增长的极限》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越复杂、越高级,则越不容易( D )A. 保护B. 恢复C. 维护D. 破坏3.一种生物的耐受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 C )A. 越高B. 越强C. 越低D. 越弱4.固氮菌和豆科植物根系的关系是( C )A. 寄生B. 偏利共生C. 互利共生D. 没关系5.物种繁多、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对环境影响大的生态系统是( A )A. 森林生态系统B. 湿地生态系统C. 湖泊生态系统D. 海洋生态系统6.一个在食物网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食者的物种是( B )A. 顶位种B. 中位种C. 基位种D. 关键种7.用来表示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LC”是指( D )50A. 绝对致死剂量B. 绝对致死浓度C. 半数致死剂量D. 半数致死浓度8.农业生产是属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的( A )A. 直接使用价值B. 间接价值C. 潜在使用价值D. 存在价值9.土壤常常成为动物极好的隐蔽所是因为 BA 土壤中食物多B 环境条件较稳定C环境条件最好 D 天无敌10.以独立生活时相比,2个物种间的竞争必将导致 DA 2个种死亡B 一个种的重量增加,另一个种的重量减少C 2个种的重量等量减少D 2个种的重量不等量减少11.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的基本分类单位是 CA 种群 B植被型 C 群丛 D 群系12.在北半球从赤道北上可能依次遇到的地带性森林分别是 D 。
A 雨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B 雨林、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C 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D 雨林、常绿林、落叶林和针叶林13.地球上碳的最大储存库是 C 。
A.大气层 B海洋 C. 岩石圈 D 化石燃料14.物种在自然界中生长的地方最可能的是 C 。
A 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B 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C 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D 无天敌生态系统的含义:答: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学的含义:答: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答:1、能量流动; 2、物质循环; 3、信息传递。
简述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答:(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2)研究范围的扩展;(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主要趋势: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耐性定律的含义:答:生物对其生存环境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
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才能生存,这个范围称为耐受性范围。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性定律。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的含义:答: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
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物流、信息流使生态系统中各组分联系起来。
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答:(1)整体观和综合观。
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
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观点,他要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来对待,注意其整体的生态特征。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类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2)层次结构理论。
层次结构理论是整体观和综合观的基础。
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
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
(3)新生特性原则。
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人工辅助能的含义:答:作物生态系统中除太阳辐射能外,为了提高作物产量,人为投入的农机、化肥、农药、排灌、收获、运输、加工等辅助能,称为人工辅助能。
食物链加环的类型有哪些?答:生产环,增益环,加工环,减耗环和复合环。
简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答:1、他感作用使用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
2、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答: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2、生态因子作用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3、生态因子作用的主导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直接性和间接性;5、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6、生态因子限制作用。
生物学放大作用的含义:答: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生活型的含义答:与一定生境相联系的,主要依外貌特征区分的生物类型。
常用来描述成熟的高等植物。
群落交错区的含义:答:群落交错区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亦称生态过渡带。
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有哪些?答:1、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2、协调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
3、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
4、重视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5、适当的辅助能投入。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主要有哪些?答: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生产体系,增加饲料来源,开发草山坡,发展氨化秸秆养畜。
2、培育、改良和推广优良畜禽渔品种,不断提高良种推广率,全面提高农业次级生产力。
3、适度集约养殖,加强畜禽渔环境控制及设施工程建设,减少维持能和其他消耗。
4、推广鱼畜禽结合,种养加配套的综合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
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规律。
答: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1)环境影响生物的分布,不同环境分布不同的生物类型。
(2)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
生态金字塔的含义:答: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优势种的含义:答: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答:(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论述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答: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字型,而是“S”型。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论述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答: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逐步形成的。
捕食者进化了一整套适应性特征如锐齿、利爪等工具,诱饵追击、集体围猎等方式,以更有力地捕食猎物。
另一方面,猎物也形成了一系列行为对策,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以逃避被捕食。
自然选择不是在于提高发现、捕获和趋势猎物的效率,而对于猎物在于提高逃避、防止被捕食的效率,显然这两种选择是对立的。
在自然界中,精明的捕食者大多不捕食正当繁殖年龄的猎物个体,捕食作用为猎物种群淘汰了劣质,从而防止了疾病的传播及不利的遗传因素延续。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答: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温室效应的含义: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答:(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
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答: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
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