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D )A.生物富集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生物量金字塔D.生物放大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是(A )A.《我们共同的未来》B.《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C.《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D.《人类环境行动计划》3.我国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和某些重要的环境要素属于(D )A.私人所有B.集体所有C.开发者所有D.全民所有4.一般来说,各国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是在(C )A.19世纪5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5.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管理制度是(B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许可证制度C.征收排污费和自然资源补偿费制度D.经济刺激制度6.在我国,取得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主要方式是(B )A.强制取得B.法定取得C.自然添附D.天然孳息7.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或者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剂量,称为(C )A.环境质量标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C.环境基准D.环境基础标准8.违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其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D )A.缴纳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B.缴纳超标排污费C.停产整顿D.限期治理并由环保部门处以罚款9.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D )A.限期治理制度B.排污许可制度C.浓度控制制度D.总量控制制度10.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其批准单位应当是当地(A )A.公安部门B.环境保护主管部门C.卫生部门D.人民政府11.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是否可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所作的规定是(B )A.可以过境转移危险废物B.禁止过境转移危险废物C.经海关同意可以过境转移危险废物D.可以在向环保部门缴纳预防危险费后过境转移危险废物12.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D )A.50%以上B.60%以上C.70%以上D.80%以上13.我国现行《水法》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A )A.生活用水的需要B.农业用水的需要C.工业用水的需要D.航运用水的需要14.我国《森林法》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A )A.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B.用材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C.经济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D.薪炭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15.根据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主体是(A )A.国务院B.国家环保总局C.国土资源部D.地方人民政府16.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源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C )A.缓冲区B.实验区C.核心区D.外围保护地带17.第一个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C )A.保护自然国际咨询委员会B.绿色和平组织C.国际自然保护同盟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8.1969年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油污所造成的民事责任应当由( B )A.船舶承运人承担B.船舶所有人承担C.货物所有人承担D.船长承担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9.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ABCDE )A.大气B.海洋C.矿藏D.自然保护区E.人文遗迹20.环境与资源管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ABCD )A.综合性原则B.区域性原则C.协调性原则D.预测性原则E.技术性原则21.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ABCDE )A.内水、领海B.毗连区C.大陆架D.专属经济区E.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22.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所规定的固体废物管理“三化原则”是(AD )A.无害化B.减量化C.工业化D.资源化E.回收化23.土地违法犯罪的罪名包括(ABE )A.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B.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C.非法变更土地用途罪D.非法出租土地罪E.非法占用耕地罪24.为了规范渔业养殖,防止不合理的捕捞活动对渔业资源造成破坏,我国《渔业法》规定了下列管理措施(ABCDE )A.实行渔业限制制度B.实行渔业养殖使用证制度C.鼓励和扶持外海和远洋捕捞D.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E.限定捕捞场所、时间、方法和工具25.各国负有不损害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是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管辖范围以外地区”主要是指(ABCDE )A.公海及其海底B.南极C.大气空间D.外层空间E.月球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6.生态系统所谓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它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物质四个部分组成27.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所作的限量规定就是污染物排放标准。
制定排放标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环境质量的要求28.自然资源权属制度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是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
它是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有影响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法律制度。
我国的自然资源权属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二是自然资源使用权29.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指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的大小必须有差别,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或者是主要的责任什么是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1、什么是环境管理?答:环境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2、什么是“三生共赢”?答:“三生共赢”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3、什么是环境规划?答: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4、什么是清洁生产?答: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通俗地讲,清洁生产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末端,而是将节能减排的压力消解在生产全过程。
5、什么是环保产业?答: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为目的的产业群,包括水处理业、垃圾处理业、大气污染防治业、环保设备制造业、环保服务业等,广义的环保产业还包括从事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等工作的行业,如水资源保护、绿化造林等。
6、《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的年月日?答:颁布日期:2002.10.28 实施日期:2003.9.17、环境日是哪一天?答:每年6月5日8、什么是“老三项”、“新五项”?答:老三项制度: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10、环境管理五大手段、三项内容?答:(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科学技术手段)11、什么是三同时制度?答:“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有关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12、ISO1400系列标准的七大主题各是什么?答: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审核EA、环境标志EL、环境行为评价EPE、生命周期评估LCA、术语和定义T&D、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0.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什么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和方法。
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在于:(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它可以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度。
(3)从法理上说,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是民事侵权法律原则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运用。
31.《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防止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防止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1)设立水体保护区; (2)规定水污染物排放的禁止性规范; (3)规定水污染物排放的限排措施; (4)规定防止农药和化肥污染的措施(5)规定防止船舶污染的措施。
32.我国《水土保持法》所规定的水土流失预防措施主要有哪些?保护和改善植被; (2)限制坡地垦荒 (3)加强林业管理; (4)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3小题8分,第34小题10分,共18分)33.试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还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
(2)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因为: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来说是最不合算的,往往要耗费巨额资金;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又有一种缓发性和潜在性,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人类对损害环境的活动造成的长远影响和最终后果,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认识,后果一旦出现,往往为时已晚,而无法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