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粹国学之(通典)卷二十三职官五
尚书下
○吏部尚书
(侍郎郎中、员外郎司封郎中、员外郎司勋郎中、员外郎
考功郎中、员外郎)
周礼天官,太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理邦国。
(变冢言太者,进退异名也。
百官总焉,则谓之冢宰;列职於王,则谓之太宰。
宰,主也。
建,立也。
邦,理王所居之邦国。
佐犹助也。
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以佐王理邦国。
汉成帝初,分尚书置四曹,盖因事设员,以司其务,非拟於古制也。
至光武,乃分为六曹。
迄於魏晋,或五或六,亦随宜施制,无有常典。
自宋齐以来,多定为六曹,稍似周礼。
至隋六部,其制益明。
大唐武太后遂以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以承周六官之制。
若参详古今,徵考职任,则天官太宰当为尚书令,非吏部之任。
今吏部之始,宜出於夏官之司士云。
)又夏官之属有司士下大夫二人,掌群臣之版,(古书版为班,班书或为版。
版,名籍也。
)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谓用功过黜陟者。
)辨其年岁与其贵贱,(年数多少,知其老少。
)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以诏王理,(告王所当进退。
)以德诏爵,(有贤者之德,乃诏以爵。
)以功诏禄,(理有功勋,后告以禄。
)以能诏事,以久奠食。
(能者事成乃食之。
王制曰:"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奠音定。
)汉成帝初置尚书,有常侍曹,主公卿事。
后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为选部。
(灵帝以梁鹄为选部尚书。
)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事。
(陈群为尚书,延康元年,群始建九品官人之法,拜吏部尚书。
又毛玠字孝先,为吏部尚书,无敢好衣美食者。
魏武叹曰:"孤之法不如毛尚书。
"吴暨艳字子休,为选曹尚书,性峭厉,好清议。
当时郎署混浊,多非其人,欲区别贤愚,弹射百寮,覈选三署,皆贬高就下,降减等数。
其居位贪鄙、志节污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
故惋愤声积,竞言艳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坐自杀。
)晋与魏同。
(山涛为吏部尚书,用人皆先密启,然后公奏,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终始如其言。
唯用陆亮,寻以贿败。
启事曰:"臣欲以郤诜为温令。
"诏可。
寻又启曰:"访闻诜丧母不时葬,遂於所居屋后假葬,有异同之议,请更选之。
"诏曰:"君为管人伦之职,此辈应为清议,与不便当裁处之。
"江霦字思玄,三为选官,始为吏部郎,迁侍中、吏部尚书、仆射。
世说曰:"锺会见王戎、裴楷总角,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复滞才。
'"刘聪僣号,省吏部,置左右选曹。
石勒时,又置左右执法郎,典定士族,副选举之任。
霦音彬。
)宋时吏部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
孝武不欲威权在下,大明二年,分吏部尚书,置二人以轻其任,而省五兵,后还置一吏部尚书。
顺帝昇明元年,又置五兵尚书。
晋宋以来,吏部尚书资位尤重。
(宋时,徵豫章太守蔡廓为吏部尚书。
廓至,谓左丞傅隆曰:"选皆出我乎?"隆言之执政。
徐羡之曰:"黄门以下,专以相委;过此则与众参之。
"廓闻之曰:"我不能为徐羡之署纸尾。
"遂不就。
选案黄纸,录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故云"署纸尾"。
又庾炳之为吏部尚书,通货贿。
吏部令史钱泰能琵琶,主客
令史周伯齐善歌,诣炳之宅谘事,因留宿。
尚书旧制,令史谘事,不得停外,虽有八座命亦不许。
为所司奏,免官。
)梁陈亦然。
(梁萧子显为吏部尚书,性凝简,负才气,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
又谢览字景涤,朏弟约之子,自祖至孙,三世居选部,时以为荣。
又王泰字仲通,为都官尚书,能接人士,皆愿其居选官。
顷之,为吏部尚书,衣冠倾属。
又谢举字言扬,迁掌吏部。
举祖庄,宋代再典选。
至举又三为此职,前代未有。
)后魏、北齐吏部统吏部、(掌褒崇、选补。
)考功、主爵三曹。
(自洛阳迁邺以后,掌大选知名者数四。
文襄帝少年高明,所蔽也疏;袁叔德沈密谨厚,所伤者细;杨愔风流辨给,取士失於浮华。
唯辛术为尚书,性尚贞明,擢士以才以器,循名责实,新旧参举,管库必擢,门阀不遗,前后铨衡,术最为折衷,甚为当时所称。
)后周有吏部中大夫一人,(掌群臣及诸子之簿,辨其贵贱与其年岁,岁登下其损益之数。
依六勋之赏,颁禄之差。
)小吏部下大夫一人,(掌贰吏部之事。
)领司勋上士等官,属大司马。
隋吏部统吏部、主爵、司勋、考功四曹。
(牛弘为吏部尚书,其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所进用多称职。
吏部侍郎高孝基,鉴赏机悟,清慎绝伦,然爽俊有馀,迹似轻薄,时宰多以此疑之,唯弘深识其真,推心委任,隋之选举,於斯为最。
又曰:卢恺摄吏部尚书,何妥奏苏威阴事,恺相连。
谳司奏恺曰:"房恭懿者,尉迟迥之党,不当仕进。
威恺二人曲相荐达,累转为海州刺史。
又吏部参选者甚多,恺不即授官,皆作色而遣。
威有从父弟彻、肃二人,徵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之故,而授朝请郎。
"文帝怒曰:"恺敢将天官为私惠!"乃除名为庶民。
自后周以降,选无清浊,及恺摄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士流,故涉党固之谮,遂及於此。
)大唐龙朔二年,改吏部尚书为司列太常伯,咸亨初复旧。
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神龙元年复旧。
天宝十一年,改为文部,(至德初复旧。
)掌文官选举,总判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曹事。
旧令班在侍中、中书令上,开元令移在侍中、中书令下。
尚书六曹,吏部、兵部为前行,户、刑为中行,礼、工为后行,其官属自后行迁入二部者以为美。
自魏晋以来,凡吏部官属,悉高於诸曹,其选举皆尚书主之。
自隋置侍郎,贰尚书之事,则六品以下铨补,多以归之。
大唐自贞观以前,尚书掌五品选事。
(贞观二十二年二月,文部侍郎卢承庆兼检校兵部侍郎,仍知五品选事。
承庆辞曰:"五品选事,职在尚书,臣今掌之,便是越局。
"太宗不许,曰:"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
"由此言之,即尚书兼知五品选事明矣。
)至景龙中,尚书掌七品以上选,侍郎掌八品以下选。
至景云元年,宋璟为尚书,始通其选而分掌之,因为常例。
开元以前,诸司之官兼知政事者,午前议政於朝堂,午后理务於本司。
自开元以来,宰相员少,资地崇高,又以兵吏尚书权位尤美,而宰臣多兼领之,但从容衡轴,不自铨综,其选试之任皆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遂为故事。
或分领其事,则列为三铨,(四年六月饬,其员外郎、御史并馀供奉官,直进名饬授,自此不在吏部。
)尚书掌其一,侍郎分其二。
(尚书所掌,谓之尚书铨;侍郎所掌,其一为中铨,其一为东铨。
各有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