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主要是以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针对此病症状,中医是如何治疗的呢?一、风阳上扰主症:面肌抽搐,常因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加剧,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平素急躁多怒,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通络止痉。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钩藤,菊花,生地,白芍,茯神,竹茹,石决明,生龙骨,牡蛎,僵蚕,全蝎加减法:口歪明显加蜈蚣、地龙;大便秘结加龙胆草、草决明;阴虚水亏加枸杞、龟板。
二、风寒阻络主症:面肌抽搐、因受风寒而诱发,伴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通络,活血止痉方药:大秦艽汤合牵正散加减:秦艽,防风,羌活,白芷,川芎,蝉衣,地龙,白芍,白附子,僵蚕,全蝎末(冲)。
当归加减法:抽搐频繁加蜈蚣、白花蛇;心神不宁加龙齿、珍珠母。
三、血虚风动主症:面肌抽搐,面色无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甲色淡,舌淡,苔薄,脉细弦。
治法:养血育阴,熄风止痉方药:阿胶鸡子黄汤加减:阿胶(另烊),当归,生地,白芍,龟板,麦冬,天冬10g,鸡子黄1枚,生牡蛎30g,僵蚕10g,全蝎5g 。
加减法:兼挟虚热加丹皮、地骨皮;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大便燥结加火麻仁、玄叁;脘胀食少加佛手片、炒麦芽,鸡内金。
(面肌痉挛的治疗存在四个误区误区1、脸上打针,可以治愈面肌痉挛,而且保守治疗没有副作用面部注射肉毒素对局部肌肉痉挛可有一定的缓解效果,是一种保守的外周治疗方法,注射位置准确的话,可有一定的效果,若注射部位不准确,可出现痉挛无法缓解,甚至出现长久的后遗症如面瘫。
总的来说,注射肉毒素是早期治疗面肌痉挛的较为保守的方法,但是没有办法做到治愈、也没有办法做到不留后遗症。
误区2、中医辨证可治愈面肌痉挛祖国医学对面肌痉挛有一定的疗效,可选择针灸、敷药等方法,损伤较小,但治愈率不高,严格意义上说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也是外周治疗方法,此病的病因是面神经根部也就是中枢附近的受血管压迫,所以解除压迫才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误区3、“扎针”可以治愈面肌痉挛扎针的主要方法是行面神经外周分支的毁损,阻止其诱发痉挛。
其实,外周神经的毁损短时间内获得痉挛缓解的效果,但远期疗效不佳,外周神经再生后面神经主干的传导再次传至面肌,又可再次引发痉挛。
而且,外周神经毁损可导致永久的面瘫,比肉毒素的副作用还要大。
误区4、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会有很多并发症,不能用来治疗现代医学证实,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极为精细的颅神经手术,需要有相当显微外科手术基础的医师进行。
手术过程是在小脑和脑膜之间间隙进行,对脑组织没有明显损害,手术的安全性是比较高的。
手术效果远远高于其他治疗。
依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可重用养血活血、舒筋活络之品,如鸡血藤、当归、首乌、川芎、鹿衔草、稀莶草等,辅以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扶正。
?????? 面肌痉挛临证上多表现为风动之证,面肌不自主抽动,治疗宜息风镇痉,如天麻、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刺蒺藜等;痰瘀交结,筋脉阻滞是面肌痉挛久治不愈原因之一,活血涤痰常选用当归、川芎、胆南星、半夏、白芥子等来进行治疗。
?????? 治疗病程长、反复发作、情绪激动的时候面肌痉挛病情加重的患者可以用丹参、甘草、夏枯草;全虫、僵蚕、天麻;生地、蝉蜕、赤芍;葛根、川芎、生石决明、钩藤、代赭石,水煎服。
临床上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面瘫后遗症面肌抽搐以往有明显的面瘫史,由于面瘫恢复不全发生轴索再生错乱所致,患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无力和麻痹现象。
?2.特发性睑痉挛为双侧眼睑肌痉挛,常伴有精神障碍,肌电图显示面肌不同步放电,频率正常,可能系锥体系统功能紊乱所致。
?3.面肌颤搐为面肌个别肌束细微的颤动,常侵入周围眼睑肌肉,多限于一侧,可自行缓解,可能是侵犯脑干、颅神经的良性病变所致。
?4.习惯性痉挛为小型痉挛,面肌无目的刻板性或反复跳动,多见于一侧,多在童年期发病。
?面肌痉挛1.白芍可治肌肉痉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
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敛阴、缓急止痛之功效。
现代药理证实,白芍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并有抗炎及抑制平滑肌的作用。
用其治疗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效果。
面肌痉挛白芍45克,炙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连续服用2个月。
2. 腓肠肌痉挛白芍30克,桂枝、甘草各15克,木瓜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一般服药3~5剂可减轻或痊愈。
3. 肌肉痉挛综合征白芍30~60克,炙甘草10~15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上肢肌痛加伸筋草、桂枝;下肢肌痛加续断、牛膝;肩痛、颈项肌痛加葛根、川芎;胸肋肌痛加柴胡、桔梗;腹肌痛加佛手、白术。
一般服药6剂左右,症状可全部消失。
4. 某医院诊为面肌痉挛,予安坦、安定、谷维素等治疗数日,效果不著而求治于中医。
诊见患者左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上及眼睑,下及口角,伴心烦,失眠,梦多,舌淡、苔薄而少津,脉沉细而弱。
辨证为血虚肝旺,予乌梅四物汤加味,效不显;复诊辨为风阳上扰,予天麻钩藤饮,效仍不著。
后辨为心脾两虚,肌肉失濡,虚风内动,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炙甘草、浮小麦各30g,大枣15枚,龙眼肉10g,炒酸枣仁15g,天麻(冲)5g。
水煎温服,3剂见效,10剂收功。
后以逍遥丸合人参归脾丸以资巩固。
随访2年5. 加减天麻钩藤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各35g,白芍、黄芪各30g,当归、川芎、牛膝、杜仲、茯苓各20g,桂枝、独活各15g,炙甘草10g。
治疗面肌痉挛偏方5. 【处方1】组成:胆南星8克,雄黄3克,醋芫花50克,黄芪30克,马钱子总生物碱0.1毫克,共为细粉,再喷入白胡椒挥发油0.05毫升,混匀。
用法:每次取药粉0.2克,敷脐,常规法固定。
每周换药1次。
主治:面肌痉挛。
6. 【处方2】组成:天麻、防风、白芷、芥穗、羌活、辛荑、细辛、全虫、僵蚕、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压细粉,每次取药粉10-15克纳入脐内,外以胶布固定,1日1换。
7. 主治:面肌痉挛。
近日,家住宝安十区的胡女士向本报救助称,她患面肌痉挛4年多,经多方求医都毫无效果,希望市民能给她提供治疗这种疾病的偏方。
昨天,不少市民打电话或发短信来支招,介绍他们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曾先生说,自己有一个治疗面肌痉挛的偏方:取半斤以上的黄鳝鱼的血,加上燕巢的泥,混合在一起外涂在面部,然后配合神灯(一种物理治疗设备)照射。
曾先生表示,他曾试过这个偏方,证实确能收到较好疗效,希望也能帮到胡女士解除病痛。
8. 同时,温先生也表示,他今年也曾患有类似胡女士的病,后来他通过吃草鱼油好了。
温先生建议胡女士到菜市场买些草鱼油回来,每天用草鱼油炒菜,尽量多吃草鱼油。
在炒菜时,还可以放点生姜进去。
“一天3次,这样坚持几天,应该会见效。
为血不养筋,寒痰凝聚,用温化寒痰,养血润筋的办法。
天南星10克,白僵蚕15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白附子10克,白芍20克,阿胶 10克,红花15克,川乌5克,草乌5克,全蝎10克,水煎服,9. 每天用6~8g天麻粉服二次即可,3~5周痊愈名医、专家经验方10.速溶汤治风寒袭络型(王法昌)组成:羌活、白芷、防风、荆芥、蝉蜕、僵蚕各1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黄、秦艽、葛根各15g,天麻10g,黄芪60g,甘草6g。
主治:由感受风寒所致的口眼喎斜、发热、恶寒、肢体酸楚不适、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用法:先将上药用凉水浸泡至透,水适量,以超过药为度,武火至沸,加盖,文火煎煮20分钟,取药汁温服;3小时后再沸,服尽;再加水煎二汁,文火煎30分钟,亦分2次服。
(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8)11..匡罢汤治肝阴不足风邪入络型(冯发祥)组成:生地黄12g,白芍10g,麦门冬10g,石斛12g,枣仁10g,炙甘草5g,石决明12g,天麻10g,全蝎5g,白附子10g,菖蒲5g,天竺黄10g,茯苓12g,僵蚕6g。
功效:滋阴养肝,祛风化痰,通经活络。
主治:口眼喎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弱。
方解:本方以清?费伯雄“滋生青阳汤”合杨氏家藏方“李正散”化裁而成。
方中生地、麦门冬、石斛滋阴养液,合白芍、枣仁、炙甘草酸甘化阴、具有滋阴养肝之功效;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为治疗中风面瘫、口眼喎斜良药,故有牵正之名,加石决明、天麻、天竹黄、菖蒲、茯苓、以增强平肝祛风、化痰通络之功能。
诸药合用,有滋阴养肝,祛风化痰,通经活络,扶肝匡罢之功效。
加减:阴虚加龟板;气虚加黄芪、党参;肾虚加枣皮、麦门冬。
(柴国剑,李志文,吴秀贤.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长春:长春出版社,1993.186)12..通络牵正散治风痰阻络型(郭文显)组成:白附子9g,僵蚕9g,全蝎9g,钩藤30g,地龙15g,天麻9g,红花15g,赤芍9g。
主治:风痰阻络引起之面瘫、颜面麻木、或有面肌抽搐、胸痞不舒、舌苔腻诸症。
方解:白附子辛热,可祛头面游走之风;僵蚕、全蝎、天麻、钩藤能祛风邪,镇惊悸止痉挛,升清降浊,散风化痰;地龙能走窜经络;红花、赤芍能活血通络。
(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5)13.牵正散四物汤治风痰阻络(印会河)组成:白附子12g,僵蚕9g,全蝎6g,生地黄15g,赤芍15g,川芎9g,当归15g,桑枝50g,丝瓜络9g,鸡血藤30g。
功效:祛风活血。
加减:面麻痹甚者,加苏木9g,并以醋炒香120g盛于布袋之中,乘热熨麻痹之处。
(杨思澍,严季澜,王新佩.中国现代名医荟海.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7)14.唐氏验方治风痰阻络型(唐成德)组成:钩藤、菊花各15g,蝉蜕、僵蚕各10g,全蝎8g,何首乌、白芍、龙骨、牡蛎各15g,鸡血藤、珍珠母各20g,夏枯草、桑寄生各12g,天竺黄5g,胆南星10g。
主治:适用于风痰壅盛引起的口眼喎斜、头重如裹、舌苔白腻、脉滑等症。
(杨思澍,严季澜,王新佩.中国现代名医荟海.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45)15.孔氏方治风寒痰湿流注型(孔庆玺)组成:白附子6g,天麻15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全蝎2条,蜈蚣2条,僵蚕10g,川芎10g,甘草3g。
主治:风寒痰湿流注于头面经络所致的面神经麻痹。
方解:白附子辛热,祛风化痰,散寒通络,长于祛头面风痰;僵蚕、全蝎、蜈蚣、天麻,祛风止痉,通络止痛;川芎理气活血,其气上行,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陈皮、半夏苦辛通降,通痹开塞,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取其气化则温化,湿去则痰无由而生之意;茯苓、甘草健脾渗湿。
全方健脾、理气、通络以治本,祛风化痰、散寒止痉以治标,使邪去正安。
(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1~12)五、单方验方16.面神经炎验方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