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PPT
碍,老年妇女多发。
4.神经精神抑制剂引起面肌运动障碍 :有新近服用奋乃静、 三氟拉嗪、氟哌啶醇等强安定剂或甲氧氯普胺的病史,表 现为口的强迫性张大或闭合,不随意舌外伸或卷缩等。
病因研究进展
1.血管因素: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面肌痉挛是 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RCZ)存在血管压迫所致。------是主要原因 。 2.非血管因素:桥脑小脑角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 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面肌痉挛;后颅窝 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面肌痉挛。在年轻患者中 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引起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之 一。 3.其它因素 面神经炎后遗症,引起面神经的髓鞘脱失, 形成各轴索之间的不正常传导,而引起面肌痉挛 。
〖禁忌证〗 (1)症状轻,发作不频繁者。 (2)意向性面肌抽搐,大多为两侧性。 (3)合并严重高血压和心、肾疾病,以及严重癫痫病人 。
〖麻醉与体位〗 最好应用局部浸润麻醉,取侧卧体位,患侧置于上方。
〖手术步骤〗
(1)头皮切口:耳后和横窦下各1.5 cm向内做横切口(亦可做竖切口),切开枕下部 肌肉直达枕骨鳞部骨质。
位和合适的注射剂量最为重要。
有研究表明长期重复治疗后,仍然显著有效,起效时间、 达峰时间、疗效等级、疗效持续时间均保持不变;且不良 反应未加重。
治疗进展-阈上 10 ~ 20V 的强度、 1s
的时间间隔刺激面肌痉挛的最强运动点,一般是面神经分
支支配眼、口区域。如以上2 区经电刺激后痉挛强度无变 化,再刺激耳上区面神经主干分支。
假定时间固定,温度越高对面神经的毁损越重,临床上止
痉效果越好,但面瘫程度越严重,反之亦然。
治疗进展-
面神经梳理术
基本原理是分隔开面神经纤维,减少因责任血管在长期压 迫下发生脱髓鞘变性所致的神经轴索间异常电位蓄积和发 放,从而抑制面肌痉挛。
其优点为适应症广、并发症少且操作相对安全可靠,缺点
为破坏了神经的完整性,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面瘫,复 发率较MVD高。
诊断:根据临床特征性表现及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诊断 不难。 鉴别诊断: 1.功能性眼睑痉挛:发生于老年妇女,常双侧性,无下半 部面肌抽搐。 2.习惯性面肌抽动症: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年,常为较明显 的肌肉收缩,与精神因素有关。
3.Meige综合征
也称为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表现两侧睑痉挛,伴口舌、面肌下颌、喉和颈肌肌张力障
发病机制
形成血管襻或异位
其他因素如 面神经炎后遗症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面 神 经 受 压
局部脱髓鞘
“伪突触”形成 桥脑小脑角的 非血管占位性病变
异位兴奋
面 肌 痉 挛
治疗进展--药物治疗
对于发病初期和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酌情选用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卡马西平、抗胆碱能类药物、巴氯芬、氯硝安定、
对症治疗手段。
主要的副作用有眼干、睑下垂、复视、流泪等 , 但发生率 低且程度轻。
一般认为低于500 U 的BTX-A剂量注射是比较安全的。
治疗进展-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疗
一般认为低于500U 的BTX-A单剂量注射是比较安全的。 病程长短、痉挛程度、药物剂量、注射部位、以及患者对 药物的敏感程度均为影响疗效的因素 , 其中正确的注射部
临床以一侧面神经所支配肌群的渐进性、无规律、不自主、
阵发的强直或阵挛性收缩为特征,常起始于眼轮匝肌,随 即波及到口轮匝肌,严重者累及颈阔肌,双侧受累者罕见。
面肌痉挛常有损患者形象,加重其心理负担、影响社交。
临床表现
/v_show/id_XNTY2ODA3Njg=.html
术后面瘫、听力障碍是MVD 治疗HFS 的主要并发症。
〖适应证〗 (1)面肌抽搐发作频繁而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者。 (2)本病经其他疗法效果不理想,或减压后又复发者。 〖禁忌证〗 (1)症状轻,发作不频繁者。 (2)意向性面肌抽搐,大多为两侧性。
(3)合并严重高血压和心、肾疾病,以及严重癫痫病人 。
Bandini 等对 5 例患者使用加巴喷丁治疗后 , 快速明显改善 痉挛症状且无显著的副作用。但上述结果有待于大样本随
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治疗进展-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疗
抑制刺激性及自发性乙酰胆碱的释放 , 从而产生一种化学 去神经作用。
在欧美国家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已成为面肌痉挛的首选
氟哌啶醇等。
但长期疗效欠佳且有较多副作用,尤其是老年患者容易出现 嗜睡、眩晕、共济失调、无力等副作用。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有学者尝试将新型抗癫痫药物加巴喷
丁用于面肌痉挛的治疗。
最近的一项开放性临床药物试验显示,23 例面肌痉挛患者 口服900~2400 mg 加巴喷丁,其中16例(69.57 %) 痉挛症 状改善且耐受良好。
其机理可能是电刺激抑制了过多的神经冲动 , 同时有规律 的间断刺激矫正了不规律兴奋冲动的传导。
治疗6~12 周,疗效较好。操作简单、可反复进行,一般
无严重并发症。
治疗进展-射频消融治疗
射频消融治疗面肌痉挛是通过射频针尖的不同温度变化对 面神经总干施加创伤,损伤和离断部分纤维,对中枢来的 神经冲动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6)关颅:严密缝合硬脑膜,缝合枕下部肌肉和皮呋。
〖术中注意要点〗 (1)牵拉听神经时要十分轻柔,不可持续牵拉,以避免 术后发生听力下降和眩晕。 (2)面神经根部减压后,要观察面肌抽搐是否完全消失 ,反复刺激病人面部,不再发生抽搐为止。
〖术后处理〗 术后去枕平卧 24h ,静滴生理盐水 1000ml ,以纠正低颅压 症状。 其他同“颅脑手术后处理”。
( 2)骨窗开颅:颅骨钻孔后,以咬骨钳扩大骨窗,显露横窦和乙状窦缘,骨窗直径3 ~4cm。 (3)硬脑膜切开:瓣状切开硬脑膜,基底连于乙状窦侧。 (4)判断面神经根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在手术显微镜下,以脑压板牵开小脑半球,达 内耳孔区,剪开增厚的蛛网膜,进一步牵开绒球小结叶,显露脑桥背外侧区和池段面 神经和听神经根。观察面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据统计,压迫近脑干经根的血管最 多的是来自小脑下后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占全部压迫血管的 80%以上,少见的有椎 动脉、基底动脉和其他细小动脉以及桥脑背外侧引流静脉。而脑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 则属罕见。血管压迫的类型大体分为:①单一血管袢压迫,占 75%~85%;② 2条或2 条以上多点血管压迫占7%~16%;血管穿通面神经压迫的占1%~2%。 (5)解除神经受压:沿神经根与其压迫血管的表面剪开增厚的蛛网膜、分离神经根与 压迫血管之间的纤维条索,轻轻牵开压迫血管。在神经根与压迫血管之间垫入适量的 Teflon棉。以神经根不再受压和血管不成角,两者被隔开为宜。面神经充分减压的标 志是神经根呈游离状漂浮在脑桥的外侧小脑脑桥角池中。术中约 90%病人面骨痉挛消 失,但 10%左右的病人面肌仍在抽动。笔者针对此种情况采用低输出电流处理面神经 根,同时让病人反复睁闭眼,直到造成面肌轻瘫,但能闭眼,此时面抽大多完全消失 。本法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主要并发症〗 听力下降 :占2%~10%,系术中牵拉听神经所致,多系 暂时性。 眩晕:较多见,亦为暂时性,无需特殊处理。 低颅压综合征:处理同前。 (4)面肌轻瘫:占2%~5%,多可自行恢复。
Thank you!
Campbell和Keedy1947年曾在2例面肌抽搐的病人中发现了异位血管压 迫 面 神 经 。 Gardner1959 年 采 用 神 经 血 管 减 压 术 治 疗 面 肌 抽 搐 , Jannetta等1966年使用手术显微镜行神经血管减压术,在47例手术中 治愈率达85.1%,指出有效的减压区是在邻近脑干的面神经根处。松 岛(Matsushima)1990年通过20例尸检资料,进一步支持Jannetta的 论点。国内左焕宗 1981 年报道了此项手术,段云平等 1988 年报道了 233例小脑脑桥角区神经血管减压术,其中面肌抽搐 50例,术中发现 许多病人在局麻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当剪开面神经表面增厚的蛛网膜 时,病人的面肌抽搐立即消失(三叉神经痛病人的颜面疼痛也是这样 突然消失)。故认为此类疾病的病因除异位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外,局 部蛛网膜的增厚和粘连也是促成神经根受压的另一重要因素。 Kobata等(1995)认为,中老年病人多由于动脉硬化所引起;<30岁 的年轻病人,大多由于蛛网膜增厚压迫面神经而导致。这种减压术既 能消除致病的原因,又能保留原有的神经功能。因此,应用相当广泛 。国内外文献的报道中,此法的有效率为 87.5%~ 94.1%,复发率为 5.9%~12.5%。
治疗进展-
微血管减压术
近30 年来由于采用MVD 治疗HFS 取得较好的疗效,又能保 留神经的完整性,不易导致术后面神经麻痹,MVD 已逐渐成 为治疗HFS 的首选外科治疗手段。
MVD 治 疗 HFS 的 治 愈 率 为 70% ~ 94.7 % , 总 有 效 率 为
87.5%~ 99.3 %。
面肌痉挛
面肌抽搐是一侧面神经兴奋性 的功能失调综合征,少数病人可合 并三叉神经痛或舌咽神经痛。目前, 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大多认为是面神 经在邻近脑干的神经根部遭受异位 血管压迫所致。
解剖回顾
概述
面肌痉挛( Hemifacial spasm) 是一种外周性肌张力障碍 疾病,其发病与性别无关,其发病率约为10/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