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2)知识与技能(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

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

(板书题目)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1.苏轼及“乌台诗案”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

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

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

《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三、朗读,正音1)欣赏《赤壁赋》录音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断句和语气);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解析课文四、老师串讲第一段,在情景设置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强调重点字词的解释,适时请同学起来翻译或回答问题。

五、学生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赤壁之景到底怎么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明确: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3.“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

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五、老师总结师:第一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并抒发了作者对此景象的感受。

可以看出,苏轼在刚刚开始游玩的时候的情感基调是——乐。

好请同学们根据我黑板上的一点点提示,试着背诵第一段。

六、作业查字典,解释第一段中所有“之”的用法和意义,并写在作业本子上面。

PS: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色1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活动举酒属客诵歌景色2 东山之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活动纵凌感受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赤壁赋》第二课时五、复习式导入学生背诵第一段。

师:苏子秋夜荡舟,风月无边,他感到很快乐,快乐了就要喝酒,喝酒喝得高兴了就开始唱歌。

(借此引入第二段的学习)六、赏析第二段师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是不是今天我们说的“于是”呢?(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明确)不是,于,在;是,这,解释为“在这时候”。

在这个时候,喝酒喝得很高兴,扣舷而歌之,你看他是怎么唱的?敲打着船舷而唱。

那么唱什么呢?请大家把歌词内容大声齐读出来(学生读):“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棹是什么意思?(生答船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怎么解释?课文注释有,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溯,是逆水而上,我们现在不是有“回溯”一词么?渺渺兮,悠远的样子,兮,……的样子。

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个望是什么意思?(生答眺望)那么在第一句话中,七月既望,那里的望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答农历每月十五)师讲:大家看这个歌词有谁的风格?生答:屈原的风格,像屈原的《离骚》。

师讲:你们有没有读过《离骚》?(学生回答没有)司马迁说:屈原的《离骚》,“犹离忧也”。

什么意思呢?是屈原遭遇忧愁的时候所作的。

在苏轼看到这个美景,心情比较舒畅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有屈原味道的歌。

大家注意歌词的最后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是什么意思?(生答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在屈原的作品里常常有一种比喻,用鲜花香草来比喻……(引导学生说出内容)高洁的品质或圣主明君,然而这里苏轼也想到了这个,难道说苏轼的心中也有隐忧微愁吗?他也不如意吗?这就让我们想到上节课讲到过的一个内容,苏轼被贬黄州,政治上很不如意,所以他心中很郁闷。

师讲:由于苏轼心中有这样的悲情,所以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听出这样的声。

什么样的声?(生答箫声)什么样的箫声?(见原文描述)好我们来看这几句,客有吹洞箫者,者,……的人。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补充前面的“万顷之茫然”)倚歌而和之,听到我唱歌了,那客人就按着曲调伴奏,倚,随、伴、循着;和,附和;之,音节助词,不译。

后面三句话我请同学们来翻译一下。

其,代词,那,这里指代箫;然,……的样子;袅袅,婉转悠长;舞,使……起舞,泣,使……悲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嫠妇,就是寡妇。

这里的“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像细丝一样绵延不断。

但是我们的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最初就是出现在这片文章中。

那么现在“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提醒学生记忆)。

你们有没有听到过箫声?你觉得箫声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那么作者是怎么来描述“箫声”的?(学生思考回答)作者用了四个比喻、两处夸张来渲染箫声的悲凉,正是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在这种情况下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师:那么这第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七、赏析第三段(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完成下面几个任务:1.把课文下面对于重点词汇的注释写到课文中去,自己尝试翻译,不会解释的字词标注出来。

2.找出这一段中,客的悲哀有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来写?3.在自读,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前后桌或同桌讨论前面两个问题。

(二)探讨客为什么而悲。

师: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

现在汉语中有一个词叫“危言危行”,就是端正的言行。

而问客曰,而,连词,表顺接。

何为其然也,正确的顺序应该是为何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为何,就是为什么,其,代词,带箫声,然,这样。

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那么“悲”在哪里呢?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学生先说说为什么,怎么翻译这句话,然后老师补充,固,本来,今,现在,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他说曹操是一世豪杰,那么文章中怎么描写曹操?我们一起来把描写曹操的句子读一下。

(请同学起来翻译)西(向西)、东(向东)、“缪”通“缭”,连结。

乎(形容词词尾)、困于周郎,于,表被动。

方,当。

破,攻破。

下,攻下,占领,名作动。

东,东下,向东行,名作动。

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

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而我们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学生起来翻译,老师补充:况,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

“尊”通“樽”,酒杯。

“属”通“嘱”,劝酒。

你看我们是怎么样的?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是什么与什么对比?古人和今人对比,看出“英雄不在之悲”)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同学先翻译,然后强调纠正。

)――渺,以……为渺小,意动。

哀,哀叹,或为……哀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这里是什么与什么对比?“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也就是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就是人生苦短之悲)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偕同神仙来一起遨游,同明月一道长久存在,这是他的一个愿望,后面又说,知道不能轻易实现,只好把这种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箫声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那么这里又是什么与什么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看出壮志难酬之悲。

3)课堂总结师:正是这些让他感到可悲可叹,好,让我们再来自由朗读一下2、3两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

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

(如果同学们有特别难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Ps: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古今对比英雄不在之悲乐歌箫声悲短暂与永恒对比人生短暂之悲理想与现实对比壮志难酬之悲《赤壁赋》第三课时一、复习式导入 3'(一)学生背诵第二三两段。

4)老师引课师:苏轼泛舟,夜游赤壁,面对那里优美的景色,苏轼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箫声和歌声引发了他心中的悲意。

那悲什么呢?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有英雄不在之悲,人生苦短之悲,有壮志难酬之悲。

事实上,这里的“客”就是作者自己,只不过是他消极的一面而已。

在这里面,我们看,如果他一直这样意志消沉下去,这样悲伤郁闷下去,那还是不是苏轼?(不是)苏轼的长人之处就是他总是旷达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