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学习重点
l、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学习难点
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有关李大钊生前其他事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一、过渡性谈话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教学设计
学 校
主备人
课 题
12、为人民服务
课 型
新授
课 时
第1课时
学 习
目 标
1、会写本课4个生字,读读记记“剥削、兴旺、哀思、解救、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学习重点
会写本课4个生字,读读记记“剥削、兴旺、哀思、解救、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当我们漫步于北京新华门就能看到在巨大影壁上的一行金色大字(板书课题:为人民服务),你知道这五个字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课后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死的意义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之情。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被捕前:坚决地说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没说坚贞不屈
2品析人物和语言:
导读“处境危险,坚持留京”这一部分:
(1)指导朗读李大钊同志的语言。
(2)指导体味李大钊同志说的两句话:
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②“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
3体味人物的神态:
导读“面临被捕,处危不惊”这一部分:
(1)提问题:
李大钊同志被捕时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课后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死的意义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2)小组讨论、汇报。
(3)评价、整理:
投影相关的语句,文中李大钊的肖像。
4相机抓住: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②“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这两句重
点句中的关键词,采用“换词法”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态窥见人物的内心,反映人物精神。
四、迁移运用、总结升华,凝炼情感
达标检测
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塑造了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伟大形象,热情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后作业
完成大小书上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灯光
倒叙联想照应
引起回忆回忆往事怀念战友
教学设计
学 校
主备人
课 题
12、为人民服务
(1)指导怀着悲痛、崇敬的心情读文:范读、轻声读。
(2)略读此时的心情,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加深对革命先烈的敬仰、緬怀之情。
教师相机略加以写作方法“前后照应”的指导。
达标检测
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 在法庭上
教学设计
学 校
主备人
课 题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 型
新授
课 时
第2课时
学 习
目 标
1、学习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2、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知识链接
张思德的生平事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一、导入新课,渗透背景
1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李大钊在刑场上视死如归、郝副营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
板书:演讲,介绍演讲的相关知识。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达标检测
思考理解:
3、你是怎么理解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死的意义有哪些不同
课 型
新授
课 时
第1课时
学 习
目 标
1、会写本课4个生字,读读记记“剥削、兴旺、哀思、解救、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学习重点
会写本课4个生字,读读记记“剥削、兴旺、哀思、解救、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小组合作交流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达标检测
会写14个生字,读读记记“书籍、幼稚、含糊、会意”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暧?
(“万盏灯”一一这么多的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暧。〉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知识链接
张思德的生平事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一、导入新课,渗透背景
1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李大钊在刑场上视死如归、郝副营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
1小结性过渡,归纳学法(读、品、议)自学体会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的表现:
(1)自读课文,找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
(2)再读课文,找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
2自由地谈谈自己的感想。
3从“感想”中过渡到“被害后”这个部分的导读:
4引导快速阅读全文,再次整体感知文本。
在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2)文中郝副营长说的“多好啊”“该多好啊”是指什么?
(3)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加以补充。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说,最后组织学生评议。
2当我们漫步于北京新华门就能看到在巨大影壁上的一行金色大字(板书课题:为人民服务),你知道这五个字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教学设计
学 校
主备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