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资料共4个分类: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快速阅读、潜能开发。
每个分类都有多个资料,可在百度文库、新浪爱问共享、豆丁文库中直接搜索:“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快速阅读:”“潜能开发:”,即可找到更多资料。
摘要:学习化学如果有好的学习方法,就能做到事倍功半。
因此,在学习化学时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积极动手,善于总结规律,遇到问题都要多分析、多思考,注重练习。
关键词:学习方法动手观察练习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
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
同时学习化学还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
比如在初三化学中学到的氧气与水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所以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
一、注意观察实验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当然就离不开实验了,因此如何观察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
课本设置实验的目的在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
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
因此,观察的重点是物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生成新物质,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①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光照、通电等);③反应装置(使用哪种实验仪器、该装置有何特点等);④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等);⑤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
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为: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
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为:①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②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③仪器拆分顺序;④仪器整理等。
二、积极动手实验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自己动手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言到“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以前的“要我们学习”为现在的“我们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固得多。
因此,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勤于记忆每门课程都有其专业词汇,化学也不例外。
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
这是因为: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
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必须记忆的;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等也是必须记忆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
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
对于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死记硬背;对于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要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善于总结规律,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善于动脑优秀经验分享:太多的人总是抱怨学不进去,记不住,思维转得慢,大脑不好使,吸取知识的能力太差,学习效率太低。
读书的学习不好,经商的赚钱不多!作者本人以前也和读者有着同样的困惑,在我考上公务员,然后后来又转行经商,然后再读MBA,后来再考托福,一路的高压力考试中,从开始就学习了很多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包括各种潜能开发培训班都上过一些,还有吃补脑的药也有一些,不过感觉上懂了理论,没有太多的实践,效果不太明显,吃的就更不想说了,相信太多的人都吃过,没有作用。
06年的时候,无意间在百度搜索到一个叫做“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的产品,当时要考公务员,花了几百块钱买了来练,开始一两个星期没有太明显的效果,但是一个月的训练之后,效果非常理想,阅读速度和记忆能力在短时间内提高很多,思维这些都比以前更敏捷,那个时候一两个小时可以看完一本书,而且非常容易记住书中的内容。
这个能力在后来的公务员考试、MBA、托福以及生活中都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我,这也是我今天要推荐给诸位的最有分享价值的好东西(想学的朋友可以到这里下载,我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即可连接。
)基本上30个小时就够用了。
非常极力的推荐给正在高压学习的朋友们,希望你们也能够快速高效的学习,成就自己的人生。
最后,经常学习的同学,我再推荐一个学习商城“爱贝街”,上面的产品非常全,有一个分类是潜能开发,里面卖的产品比市场上便宜很多哦~(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即可连接。
)遇到问题要多分析、多思考,并且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
上课要勤动口、动手,同时更要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碰到疑难,不能知难而退,而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于似是而非的问题,更不能朦胧而过,而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
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五、注重练习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理科的学习就必须做一定量的题目,但同时也要懂得,题目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比如类似的题目你盲目的做十题倒还不如把其中的一题完全弄懂学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现问题或能否提出好的问题标志着他的学习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
从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况来看,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好的问题,是中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不牢靠、不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不善于善于观察和思考等。
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导致许多学生对问题视而不见,无法发现问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因此,不会提出(发现)问题也就不能主动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水平低下。
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在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和逆向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它具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
下面介绍中学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些方法。
方法一:逆向思考,提出问题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化学事实从逆向进行思考,改变某一或某些化学事实的叙述方式,变正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从逆向提出问题。
例如,讲到氧化物的时候知道氧化物中一定有氧元素。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提出含氧的物质是不是都是氧化物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对氧化物很好的理解。
方法二:觉察异常,发现问题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过程中的“异常点”,从而有针对地提出问题。
由于“异常点”中往往隐含许多问题,于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异常之处发现问题。
例如,比较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查找异常点提出问题。
又如同样是制取氧气,用高锰酸钾需要塞棉花,而用氯酸钾不要呢?这些都能反映出很多的问题。
方法三:善于对比,发现问题化学事实往往存在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不同的事物或化学事实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事物间的不同提出有关问题。
氧气和臭氧均为氧元素组成的单质,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其性质是否一样?”又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是否一样?”方法四:穷追不舍,刨根问底具有某种属性的物质往往有多种,而且某种物质通常具有多种属性。
课本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对有关事物的属性一一加以罗列。
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穷追不舍,发现问题。
例如,课本中有谈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里说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那么,“除了分子之外,还有那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方法五: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其中隐含许多化学知识,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如“油库为何要严禁烟火?”“干燥的夏天为何常见鬼火现象?”等等。
方法六:探求因果,提出问题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
这是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一种方法。
我们知道,物质结构、性质和物质的用途之间存在下列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于是,学习过程中,抓住“果”(物质的性质或用途)来探求“因”(物质的结构或性质);或抓住“因”推到事物的“果”。
如进行氧气用途的学习时,可以提出“氧气为何可以用于炼铁、航天和气焊?”问题。
方法七: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问题概念包含内涵和外延两部分。
内涵所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概念的对象范围。
如“单质”和“分子”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可以表示如下:通过改变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可以提问:(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2)“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上面介绍七种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途径,掌握这些途径,将有助于发现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以上途径,经常问一问、想一想,努力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