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造价管理之我见3100字

工程造价管理之我见3100字

工程造价管理之我见3100字
摘要:
毕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如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成为当前国内建筑行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由于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直接关系着经济与社会效益能否实现,因此应当对其加强重视。

本文作者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研究
所谓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建设某项工程时所花费的全面费用进行控制,即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各个阶段,将投资管理纳入控制体系之中,从而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对其所涉及到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期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

1、当前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虽然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业的招投标制虽然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是在计划价格的基础上实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施工单位的自主报价,所以目前的市场价格机制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机制。

由于政府尚未能彻底转变职能,存在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另外,由于招标信息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建筑市场透明度差、缺乏公平竞争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形成过程的合理性。

第二,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

当前国内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主要是多部门、多层次管理;发展改革、行政管理、审计、财政以及物价和税务部门均有参与。

但从实践来看,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与联系,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比较低。

招投标机制不完善导致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过程中招投标管理工作没有有效地落实到位,同时当前国内的主要投资主体仍然以国有投资为重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当前的市场价格具有较大的影响,受行业及地方保护主义、暗箱操作行为的影响非常的严重,以致于国内建筑市场非常的混乱。

第三,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基本上还沿袭着传统的思想管理观念,只是简单地采用套定额、套费用等方式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并未从本质上对工程造价进行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理论、管理实务等问题,也没有正确、深刻的认知。

在这样的条件下,难免会出现很多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问题。

2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着主要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工程建设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
该阶段是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开端,投资决策阶段虽然所花费的资金不多,但对项目投资费用所造成的影响却能占到70~80%,是建设单位进行全过程投资控制最为关键的阶段。

因此,投资人或项目管理都必须对项目的决策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根据建设单位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发的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
面,全面地、系统地论证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资源条件、市场预测、工程技术和财务经济评价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行全面评价,做出投资决策,以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管理目标。

另一方面,力求编制的投资估算尽可能全面、充分地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2)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完善的设计文件是编制项目总体建设经济指标的充分依据,也是决定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必要条件。

但长期以来,我国工程设计单位和人员普遍存在设计理念保守,重技术轻经济、限额设计流于形式。

“安全、美观”的设计准则使得大部分设计人员对工程项目的技术与经济深入分析不够,通常认为技术上可行,安全可靠就算完成任务。

由于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不足,施工设计深度不够,造成“碰、缺、少、漏”和“肥梁、胖柱、深地基”等多有发生。

如某医院综合楼工程,共两层,柱网为8100*8100,初设设计基础形式为人工挖孔桩,经专家审查提出异议后,设计人员重新计算核定其实按柱下独立基础足够满足使用要求,修改后方案即减少了投资又节省了施工工期。

实践证明,设计对工程造价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满足项目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设计将使工程造价大幅降低;由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强化节能意识、增强观念,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加强设计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在满足工程结构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根据经济指标和综合效益择优选择设计方案。

第三,积极推行设计招标、严格落实限额设计,加强对设计合同的管理与考核,建立相应的责任制,用经济手段实现对建设项目投资的控制。

第四,强化施工图审查,凡技术经济超标的施工图,均不得交付业主进行招标。

(3)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建设单位在对项目立项决策与设计阶段对投资进行有效控制管理后,在施工阶段投资人的控制也不能忽视。

施工阶段投资应注重从技术上规范管理,以“控制造价、合理工期、达标生产”为目标进行造价管理。

根据以往大型项目完成情况,“三超”现象相当普遍。

由于没有良好的事前控制方法及反馈调整机制,很多规划、设计问题在施工阶段才暴露出来。

暴露出来后又不能按反馈调整机制及时调整,致使工期、造价双重浪费,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在招投标中贯彻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择优选择施工单位。

编制招标清单时,需注意保证项目特征的详实和准确的工程量。

减少工程量的偏差,则有利于控制不平衡报价的产生。

第二,加强合同管理,避免合同条款的过度缺陷;合同措词要严密,不留“活口”,合同条款要详细,特别是一些牵涉到投资增减的条款,如设计变更的确认程序及其计价依据、某些甲招乙供等特殊材料的调价方法等都要详细且具可操作性。

第三,材料、设备的采购和管理:材料费一般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是构成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

建设单位应对建筑材料和设备的货源、价格建立信息网络,掌握市场行情。

对大宗材料和大型设备选择直接与厂家定货自供,如广州地铁项目的砼、钢材、防水等主要材料均单独招标采购,有效的控制了工程造价。

第四,注重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变更审查程序、审批制度:建设单位对每一项设计变更的功能目标、工程量及造价增减情况都应进行详细分析,严格控制施工中的设计变更,从制度上防止任意提高设计标准,改变工程规模,增加工程投资。

这就要求建设单位驻现场代表具有较强的管理经验与专业能力,特别是要具备较强的预算能力。

结束语
就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而言,它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可以说,已经从被动消极地反映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估价活动,发展到能动地影响工程设计和施工,发挥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

我们应该在已有的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以人为本,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成本,最后作到施工双方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崔??.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建材技术与应用.
[2] 谢建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