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一、字词惮(dàn)踱(duó)归省(xǐng)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ō)凫水(fú)潺(chán )曳屋许许声(yè hǔ)絮叨(xù dāo )怠慢(dài)蕴藻(yùn zǎo)懈(xiè)屹立(yì)舀(yǎo)吁气(xū)家眷(juàn)倘(tǎnɡ)楫(jí)亢奋(kànɡ)晦暗(huì)羁绊(jī)蓦然(mò)冗杂(rǒnɡ)烧灼(zhuó)恬静(tián)犬吠(quǎn fèi )bó)辐射(fú)戛然而止(jiá)撇闭塞(sāi)磅礴(pánɡ (piě) 蘸(zhàn )惬意(qiè)少顷(shǎo qǐnɡ )参差不齐(cēn cī)水门汀(tīnɡ)咿哑(yī yǎ)静穆(mù)颦蹙(pín cù )粲然(càn)嗔视(chēn)叱(chì )zhà)浑身解数(xiè)尽低回婉转(wǎn zhuǎn )叱咤风云(chì 态极妍(yán)惆怅(chóu chànɡ )呓语(yì yǔ)【第16课.社戏】本文的标题“社戏”既是全文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又是故事内容的概括。
本文以到赵庄看社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重难点句子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的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舒展”两词用得非常精彩,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神地表现出了“我”得以能去看戏时欢喜轻快的心情。
“说不出的大”夸张地表现身体的轻松。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从修辞格的角度看,连山仿佛是兽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连山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又是运用了拟人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说,这是以坐船人的感觉来进行描写,连山的形状像兽脊,在朦胧的月光下颜色淡黑如铁,因为高低起伏,则像是踊跃飞跑,这句描写的精彩之处是用动词“踊跃”来写山,把静态的连山写活了。
这种以动写静,衬托了船行之快,又衬出了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拟社戏,与来时呼应。
这句充满了梦幻般色彩的描写,表达了儿时眼中社戏的美。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这一句用了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新奇而贴切,又有水乡特色,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
写老渔父的喝彩则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从侧面描写归航之快。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六一公公的形象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刻画的。
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
“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重点段落第10-13段(1) 环境描写:具体描写的景物(2) 描写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3)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但我确还以为船慢。
(第11段) ①比喻、拟人;②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4) “我”的心理变化:轻松 - 急切 - 陶醉人物性格: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 、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第17课.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赞美的词语,直抒胸臆。
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等等,语句激昂,酣畅淋漓,如大河滔滔,一泻千里。
作者把黄土高原的元气和气魄,一下子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量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
为了增强语势,强调感情,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式,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这些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使课文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
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借鉴的。
重难点句子1.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以高粱地为背景,写出了极具陕北特色的风情。
写他们朴实,写他们难以掩饰的生命的活力。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安塞腰鼓的奔放的力量在于打破了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之间,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放弃一切冗杂的思绪,与鼓声产生共鸣。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上的生活是艰苦的,条件是落后的,可是陕北人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琢的、没有半点污染,不含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是他们的力量源泉。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多水的江南山清水秀,风景秀美,养育了纤柔细腻的江南人,他们是打不出这样气势雄浑的腰鼓的。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是以“鸡啼”反衬寂静。
【第18课.竹影】“竹影”即“月光下竹子的影子”,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孩子们和爸爸绘画的实物,又是爸爸借以向孩子们传授画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
文章的主体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一是充满童稚童趣的游戏,二是领略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艺术魅力。
两者之间以爸爸为联系纽带。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们的童稚生活中。
【第19课。
观舞记】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褶zhě裙颦pín蹙cù粲càn然嗔chēn视叱chì咤zhà点拨:“嗔”不要误读成zhēn。
2.解释下列词语。
(1)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着。
(2)嗔视:生气地看。
(3)叱咤:形容威力极大。
(4)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2)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点拨:所填词语体现了“蛇舞”的动作特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三、文学(文体)常识《观舞记》的作者是冰心,选自《冰心全集》。
《观舞记》由正题与副题组成。
正题点明中心话题--观舞,副题充满感情,是对正题的具体化说明。
文章先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写自己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总的印象,然后具体描写他们的舞蹈,最后写出观感。
文章运用比、排比等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地舞蹈。
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
【第20课.口技】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写口技表演者模拟夜深人静时一家四口被“深巷中犬吠”之声惊醒,复而入睡及深夜“火起”几个场景,间以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等反映,到撤屏障止,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高度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技艺。
1.精彩的场面描写。
本文的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
文章的第一段就描写了表演的场面,对表演的典型环境、人物、道具、表演的效果都作了细腻的描绘。
从文章的第2至第4段,作者按口技表演内容一词描写了三个场面:深夜人静一家四口被“犬吠”惊醒后的喧闹场面;一家人复睡入梦,闹而复醒的场面;深夜失火、救火的场面。
这几个场面描写使文章情节波澜迭起,摇曳多姿。
总之,文章这些精彩的场面描写,对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不凡。
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文章的语言准确生动、逼真传神。
口技表演的情景有静有动,有舒有紧,有简有繁……但无论何种情景,作者却能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摹。
如“遥闻深巷中犬吠”,表演从模拟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开始,用“遥闻”二字恰切地表现了深夜远方回响的隐约可闻之声,顿时把人们引入夜阑人静的境界中。
用“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来写听众的反应,就使得听众的激动神情跃然纸上。
这一传神之笔,有力地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善”。
再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中的两个“渐”字,细致而酷肖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的过程,更衬托出静的境界。
重难点句子1.京中有善口技者。
这个句子介绍了口技表演者。
这个全文的开篇句,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
“善”字是全文内容的总纲。
2.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这个句子交代口技表演者所用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