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承剪纸艺术 丰富美术课堂

传承剪纸艺术 丰富美术课堂

传承剪纸艺术丰富美术课堂摘要: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

它是土生土长的,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表达民间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意愿。

我在乡镇学校教书,受一些条件的限制,艺术课程因此很难如火如荼的展开。

但这几年教育系统都提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同步发展,特别是今年教育局在我市要申报一些特色学校。

我学校的申报项目就是----剪纸。

学校领导支持我进行剪纸实验教学,探索改革发展的路子。

我于是便选定四年级其中的两个班尝试剪纸教学,并将剪纸纳入了学校美术校本教材内容。

【关键词】小学美术剪纸课堂引进传承创新,推广一剪纸艺术的概述民间艺术中,剪纸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普及的程度也较之其他的民间艺术更加广泛,更加实用。

剪纸,顾名思义是一种用纸创作的艺术,它的材料是各种质量的纸张,即无论什么样的纸都可以用作剪纸的材料。

但是在中国民间,大部分的剪纸用料为单色纸(一般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染色剪纸和供妇女们刺绣用的花样用纸为白纸。

剪纸的创作工具十分简单,只要有一把剪刀或刻刀就可以进入创作状态。

中国的剪纸还是一种农民的艺术,它的制作群体又是以中国广大农村的妇女为主,在具有剪纸传统的村落社会,剪纸花样被作为女红的一个重要内容得到保存和传承。

“女红”是指民间妇女的刺绣活动。

大凡女孩子到了七、八岁时,家中的奶奶、母亲或姐姐就会向她传授剪纸的技艺。

这一特点使中国的民间剪纸带有浓厚的女性特色和乡土气息。

民间剪纸的作品中大都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吉祥、如意的祈求,对生命的渴望。

其中求生、趋利、避害的愿望始终贯穿在民间剪纸的审美理想当中。

通过各种恰当的审美形式表达,使劳动人民的愿望得到一种满足,从而获得一种自我肯定。

这种审美特点具体表现为构图饱满、对称;造型完整、意象;色彩鲜艳、爽朗;气氛热烈、生动;工艺自然、灵透。

学习中国民间剪纸的审美特点,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中国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引发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从而培养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热爱。

人教版小学美术中安排了许多剪纸内容,有剪雪花、剪小动物、剪各式各样的窗花作品等。

教师应重视民间剪纸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中国民间剪纸的概念、范围及基本特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重视民间剪纸,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爱国热情和创新能力,以便于提高小学美术教育的综合素养。

二,剪纸引进课堂的原因(一)因为我本身比较喜欢中国剪纸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作为下一代,我们有义务要继承它,发扬它。

(二)它的材料简单,经济实惠,方便购买,适合乡村学校条件。

便于顺利的开展和普及。

(三)它已被列入我校的校本课程,有了目标与支持,能更好的全面的推广。

三、课堂开展剪纸教学的有利因素1,小学生喜欢剪纸。

这点不论从老师调查学生“是否喜欢学习剪纸?”时,那齐刷刷高高举起的像一片小树林似的小手臂,还是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足以说明了。

剪纸虽说是一门古老艺术,但今天仍被很多人喜欢。

2,有学习剪纸的时间。

现行美术教材在教学中有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内容学生难以准备学具;有的因为环境不适合无法展开;有的因条件所限难以学习。

这些内容在教学中会被压缩删减,这样就有了可用来进行剪纸的学习时间。

3,学生拥有并熟悉剪刀。

小学生特别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因为经常上手工制作课,大都有一把小剪刀。

学生们经常在美术课上进行剪贴,掌握了一些要领与技巧(虽然专业的剪纸剪刀与小学生手中的剪刀有些区别)。

另外,即使少数学生没有,买一把不过一两元钱,况且可以长期使用。

学生准备学习工具问题不大。

基本上都能配备齐全。

4,纸类学具,学生易于准备。

,。

学习剪纸以纸为学具,避免了无法准备学具的不足和无奈。

这就为学好美术,学好剪纸打下了物质基础。

5 小学剪纸从浅显入手,对教师要求不高,即便不很熟悉,而只是临时学习一下,也可以从事剪纸教学。

当然,如果本来就是剪纸高手那就更好了。

四剪纸艺术走进美术课堂的用途(一) 让剪纸艺术进入小学美术课堂,可以提高手脑协作能力,使学生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

剪纸需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协调,不断调整剪刀的运行方向及力度,才能剪出物体形象。

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有意注意、观察的顺序性得到了发展。

学生画画可以边画边想,而剪纸必须事先想好。

这样一来就锻炼了学生统筹安排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勇敢果断、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学生根据自己头脑中感知过的物体表象,进行设计构思、再加工,表现实物或想象创造新的事物。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 让剪纸艺术进入小学美术课堂,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生活在“卡通”时代的儿童,让他们接受剪纸这一民族艺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但学生对形象夸张、色彩对比强烈、具有鲜明装饰效果的剪纸作品有很强的情感接受性,而民间剪纸艺术作品正是具有这些品质,它们造型呈现夸张变形、色彩艳丽、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

(三)剪纸艺术和绘画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剪纸需要一些美术基础,剪纸同时也能很好的提高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剪纸是一个综合课程,能手脑同时并用。

对小学生的身心是个很好的锻炼。

(四)民族的就是艺术的,艺术的就是民族的。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有权利和义务传承这一古老艺术,并有责任把它发扬和创新,从小学习剪纸,无形之中加重了爱国情怀。

五,怎样开展剪纸教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必须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方法,如游戏法、故事法、歌谣、剪纸添画等不同形式来进行民间剪纸艺术教育活动。

如:用剪出的人物、动物制成有趣的皮影戏来操作游戏;引导学生用剪出来的各种头饰,进行表演活动;用剪出来的各种面具打扮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化妆舞会等等。

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也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首先选择较为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试手”。

我先让学生学剪“喜”字,这是典型的轴对称剪法,而且都是直线剪法,训练也是从有痕到无痕。

在实践中,我还要求学生变魔术,在原作品上略加一些剪纸语言,如锯齿纹、月牙纹等把喜字中的“口”都变成空心圆、变成人物的眉毛、眼睛,这不但增加了曲线剪法,而且使图案更加美丽。

不少同学学会了喜字、福字、挂钱等的剪法后,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成功的愉悦感,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动力。

植树节让学生剪各种形状的树、树叶;六.一节联欢,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喜欢的、有创意的表演服装、道具;国庆节剪贴国旗、剪窗花;元旦节举办剪纸作品展览等。

剪纸在表现技法上,可以分为阳剪和阴剪两大类,阳剪讲究“线线相连”,阳剪强调“线线相断”同时应做到“五要素”:圆、类、方、缺、线,要达到圆如秋月,饱满圆润;尖如麦芒,尖而挺拔;方如青砖,齐整有力;缺如锯齿,排列有序;线如胡须,均匀精细。

当然,和欣赏任何好的艺术品一样,优秀的剪纸作品也往往让人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

技法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它不应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应是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本领。

同时,在剪纸教学中,除了要练好基本功,激发学生剪纸学习的兴趣,还要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步步的学习中掌握传统,剪出新花样。

1、“随形附物”式的涂鸦剪。

这样的剪纸教学不过多地强调技法和严谨的造型,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感兴趣程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剪纸是一种乐趣,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能体会到创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学,打好剪纸学习的基础。

如“随意形”的教学:将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如剪纸用剩的大边料等,根据形状的特点联想事物,再运用剪纸的基本纹样刻画出事物的特征,从而创作出具有观赏性的剪纸作品。

再如“同形异纹”的教学:提供给学生具有多样性的事物的轮廓纸,如蝴蝶、鱼等一些变化多端的物体的轮廓大样,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纹样给物体打扮,形成别有风味的“同形异纹”的系列剪纸作品。

2、“观花走马”式的临剪。

“临剪”指把原样放在旁边,看着样子剪。

有了上面涂鸦剪学习产生的兴趣后,学生就会希望自己也能剪出漂亮的作品,由于学生剪纸能力的限制和对剪纸艺术掌控的不足,还不能凭想法创作,这就需要提供优秀作品并引导他们进行“临剪”,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素材与技法。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的临剪有临变的因素,就是学生在临摹的时候不要求做到百分百的相似度,对大的结构可以适当用笔或指甲抠一下定位,同时,可以在原作的基础进行纹饰的变化或增减,也可以是外形或动作上的变化,只要抓住原作的寓意与意味。

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在临剪中学到优秀作品的精髓,添加自己的想法,又不会因能力的局限而有所束缚,仍然保持学生在剪纸上的兴趣。

3、“移花接木”式的组合剪。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剪纸基础后,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剪纸作品进行分解、组合、变形,创作出新的剪纸作品,这样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对剪纸纹样和题材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剪纸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创作或主题创作打好基础。

4、“胸有成竹”式的自由剪。

这里包括对剪纸作品的默剪,也包括没有原样的创作剪,特点是对剪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剪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地变化或更改原来的想法,能剪出具有欣赏价值和一定想法与新意的作品。

这样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大胆创新组合,将折、剪、刻等技法相结合,用剪纸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剪纸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传承民间艺术精髓的意识,唤起他们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关注和热爱。

5、“得心应手”式的创意剪。

创意剪的关键在于有了“主题”的限制,不再只是自由的、随意的,而是根据要求,运用能表达主题的纹样和造型进行创作。

这就需要学生对剪纸的纹样、造型、寓意等有一定量的掌握,并能较灵活在运用到实践当中。

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查阅资料,也可以先画好设计图再剪,重点是抓住主题,发挥创意,剪出特色。

这种“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递进式分层教学法,分散了学习的难度,让剪纸成了一种乐趣,既利于保持学生对剪纸学习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对剪纸文化的热爱,继而形成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六,剪纸的传承与创新剪纸的材料虽然简单,但也有利有弊。

例如:手工纸的色彩稳定,不易退色,只是纸质稍厚,不利于多层剪制;同时宣纸柔韧、绵薄可着色,但易粘连在刀头被损坏,造成刀口不平整。

如果第一层和最后一层使用手工纸,把宣纸夹在手工纸中间,再剪制,那么就可解决两种纸张存在的缺陷,发挥各自的优势,制作出完美的作品。

如遇喜事,也可将纸面光滑,多层剪时易滑开的闪光纸夹于手工纸内,进行创作,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传统纸张,做到扬长避短,更要积极推陈出新,选择具有特色的材料,创作出新的剪纸作品和新的欣赏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