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概念的发展: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1)社会学传统: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社会互动理论:(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像”或者符号:(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信源、讯息、信宿: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1、信息的概念:具体P4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广义上还包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如何理解:具体P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1、系统的定义: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社会传播的系统性:(1)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2)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系统性:具体见P8(3)大众传播:A特点:专业机构从事有组织的活动;对象广泛分散且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内容公开;有反馈机制B 影响:巨大而广泛具体见P9二、社会系统的特点:1、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的五种要素(见P9)离开了社会信息系统是不能得到满足的,因此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具体见P10(1)开放性:内部、外部(2)子系统的交织性:相互独立,互为环境;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影响:(3)双重偶然性: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

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因此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1、与社会其他子系统重合、交织,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对其他子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产生影响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时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传播障碍:传播隔阂:3、传播学的基本任务: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4、社会科学的性质: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问题应用科学的性质: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价值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交往的概念:第一,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二,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时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型的概括性范畴。

2、交往和生产、分工的关系:同等重要的范畴(1)密不可分:分工产生于生产的需要,交往时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

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程度,不但决定着一个社会或民族的内部结构,而且制约着他们的外部关系(2)生产和交往是有机成对概念:物质生产对应物质交往,精神生产对应精神交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构成生产总体,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交往总体。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3、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之间的关系:(1)交往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精神交往和传播的对象和范畴的相似(2)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P14-15大众传播总过程理论(3)综上,传播学应该考察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放在具体的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具体见P16-18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与一定的物质交往和物质生产相适应不是物质决定精神的简单关系,存在着相互作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第三次分工”、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三项原则: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宗旨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了人类社会的传播,使它具备了其他动物界传播所部具备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P24第一,先天本能,而非后天系统学习第二,基于条件反射原理,而不是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总之,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是能动的、创造性改造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1、人类语言的意义: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2、人类语言起源的推测: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汪汪”理论:模仿自然;“感叹”理论:偶然地表达感觉或感情;“唱歌”理论:从传播感情或欢庆事件的原始歌声中演化;“吆—嘿—呵”理论:从用力是发出的呼噜声演变3、人类语言起源的动力: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1)劳动——社会成员更紧密地结合——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增多——对语言的需要增多——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分音节的语言(2)同时,脑髓和感觉器官的发达——意识以及抽象和能力的发展——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推动两者进一步的发育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1、人类语言的外部现象特点:永也为武,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P272、本质上的人类语言的特性:具体见P27超越时间和空间;无限的灵活性;发音的经济性;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新词语、概念、含义、表达方法,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不仅创造生活语言,而且创造出各种人工语言。

语言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的历史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自身,不断开创崭新的语义世界。

3、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人类主要靠体外化、社会化的信息系统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人类能够将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和文化,利用以文字为主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积累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这是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体外化媒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历史进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一、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到文字的出现1、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对事物进行归纳和分类,从中把握它们的性质和规律。

意味着语言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深化伽达默尔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2、口语出现的意义:(1)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和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为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2)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3)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4)口语仍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3、口语的局限性:第一,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转瞬即逝,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

4、早期体外化媒介的出现及其意义:传播功能已经接近于文字,它们把信息传得更加广远,更加长久。

更重要的是,这些媒介的采用,意味着人类传播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信息系统进军。

二、文字传播时代: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1、发展:结绳符号、原始图画——象征性图形的使用(图画文字由具象到抽象的飞跃,与真正文字接近)2、时间:公元前3000年产生3、意义:(1)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克服转瞬即逝,记录和保存不依赖有限记忆力;打破了距离限制了,扩展了交流和活动的空间;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2)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