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 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 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 自己。
2020/12/11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 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 性别偏爱 • 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2020/12/11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1、三个阶段:(1)性别认同(2-3岁) (2)性别稳定性(4-5岁) (3)性别一致性(6-7岁)
19
贝姆先后进行的试验有:对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对 非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性别不适宜行为的回避与 性别图式加工、对其他人性别图式的加工、对身体魅力 的性别图式加工。她的实验证明了是社会文化因素促使 许多个体按照性别去组织普通的信息和他们特有的自我 概念。试验也证明了性别刻板者具有一定的性别图式; 双性气质和未分化气质具有较少的性别图式。
• 测定儿童性别角色的偏爱:IT量表
2020/12/11
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 儿童的行为很早就显示出性别类型。学前儿童已 开始选择同性别伙伴一起玩游戏。到了小学,这 种性别分割的情况更加突出。
2020/12/11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男孩
女孩
男孩玩具 中性玩具 女孩玩具
2、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沿着先认识自己的性别恒常 性,然后认识与其同性的儿童的性别恒常性,再是 认识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的线路发展。 3、认识性器官有助于性别认同的稳定性。
2020/12/11
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 3岁儿童不仅能分辨自己和别人是男的还是女的 ,还懂得不少有关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和兴趣。 但这种认识十分刻板。
2020/12/11
» 两性道德推理的发展
» 科尔伯格的研究,著名的是“海因茨 偷药”的两难故事实验,提出了道德 推理的三级水平:前世俗水平、习俗 水平、后习俗水平。
» 性别认同的发展阶段
»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性别认知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基本的性别认同、 性别稳定性、性别同一性。
2020/12/11
2020/12/11
认知方面的差异
2、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 • 语言:女性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占优势,男性在言语
叙述和操作方面占优势。 • 感知:男性的视敏度优于女性,女性有较好的听觉
定位和分辨力。
2020/12/11
2、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 • 记忆:男性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而女性的
• 女婴的活动比较精细,大部分是面部表情;男 婴表现了更多自发性活动,由大肌肉活动构成 。女婴触觉和痛觉阈限较男婴低。
• 男孩从受精开始就显示出身体生长的脆弱性。
2020/12/11
认知方面的差异
1、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和具体表现 • 学龄前差异不明显;幼儿时期女孩的智力略优于男
孩,但不显著;从学龄期起智力上明显出现性别差 异,女婴智力优于男婴。但是,当男性青春高峰期 到来时,男性的智力开始逐渐优于女性,并且随年 龄增长,这种优势愈益明显。青春发育期结束才逐 渐减弱继续扩大的趋势。
2020/1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1
21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心 理学流派,是在行为主义基础上产生的,并从关 于学习的实验研究中引用了术语和原理。与精神 分析理论不同,社会学习理论对女性的需要、动 机、性格问题不感兴趣,重视两性差异的外部表 现,即男女不同的行为差异。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 色的社会化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 性别: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 • 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
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 上期望的总称。
2020/12/11
• 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 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 ,或是女性,就是性别同 一。
18
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是由贝姆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的。 贝姆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和妇女研究方面 的教授,她的理论是在有关性别角色方面的试验基础 上提出的。她首先编制了第一个现代性别角色研究问 卷——BSRI。这个新的评估工具用于鉴别性别刻板化 者和双性气质的个体。
2020/12/11
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强。 • 思维:男性偏于逻辑思维,女性偏于形象思维。关
于男女在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方面有无差异的问题 ,没有一致的结论。
2020/12/11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 女孩参加社交方面的活动比男孩多,男孩 对物体和事情更感兴趣,而女孩似乎对人 更感兴趣。
• 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比女孩多,且攻击方式 不同。
果。很小的孩子就获得了我是男孩或女孩的性别认同。这 实际上就是一般性的分类倾向的一部分。一旦建立了性别 认同,儿童就会主动地寻找区别男孩和女孩的活动、行为 和价值观等有关的信息。他们无需得到成人直接的鼓励和 指导,而是自发地构建在他们周围的每种性别角色的知 识,然后又自然地去评价这些与他们的性别有关的模式。
2020/12/11
20
性别图式的获得
– 性别图式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图式,是成长中的儿 童通过学习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给以定义的那种男性和 女性的过程中,这种社会文化所定义的男性化和女性 化在儿童的大脑中固定下来就成了性别图式。
– 性别图式是儿童从获得的有关性别的各种信息中发展 起来的。这些信息包括行为方式、物体的特性、态度 、情感状态等。
• 女孩在一起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比男孩多。 女孩倾向于找年龄比自己小的同伴玩,男 孩倾向于跟年龄大的男孩合作。
2020/12/11
二、性别定型化理论
• 认知发展理论 • 性别图式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 • 心理人类学理论
2020/12/11
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在1966年提出,性别类型化是认知发展变化的 结
• 5岁左右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 成分。
• 儿童中期的学生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识不断深化 ,能较好地接受与规定的性别角色不同的行为。
2020/12/11
性别偏爱
• 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动 感兴趣,但女孩不一定喜欢或对所谓女子 气的活动感兴趣。女孩往往转向偏爱男子 气的活动,接受男子气的个性特征。
2020/12/11
15-36个月的儿童玩具的选择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 身体和动作方面 • 认知方面 •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2020/12/11
身体和动作方面差异的表现
• 出生时女孩在身体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展比男 孩快些。男婴出生时身体比女婴长些、重些, 对痛的敏感性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