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优秀课件)
③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 /久矣!‛
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 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 食也,鲜能知味也。‛
⑤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 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 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 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
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 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 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 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 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 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
2016/1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 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 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 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新华词典》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 当的。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 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 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 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 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
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 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 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⑦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 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 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 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 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 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016/12/7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0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
难读懂的一部典籍,我们在学习时 候,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 概念间的关系
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 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 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②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
其本质是坏的。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 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 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 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
喜欢、坏人讨厌的人,就是这个道理。
“中庸”
适当 平衡 和谐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是非分明
精 神 实 质
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 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 彻中庸之道的。
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庸》有关文学常识; 2.通过诵读翻译,积累文言词句的基本 知识; 3.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探讨 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自主阅读《优化指导》 P35相关内容
《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 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如,中庸 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 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 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 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 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
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 ‚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 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 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 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