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

节:节度法度。

致:达到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第二章教学目标: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4、试着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读自己想读的句子,师生评价。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6、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

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四、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第二章。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词析句。

(小组读,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了解大意)3、学生小组说说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4、指名说说文意,师生互评,只求简单感悟,不求甚解。

5、结合学生实际,以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运用。

五、熟读成诵,巩固延伸。

1、小组尝试背诵,可小组接力背诵。

2.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

(师生合作背、男女接力背、集体背)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六、拓展升华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提高自身修养呢?七、课堂总结师:今天我们在经典的世界中畅游,心灵浸润着书香。

让我们再次回忆今天所学的内容。

诵读《中庸》第二章。

中庸之道,让人深思。

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就能顺其自然地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

八、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内容,收集一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出一份关于“经典诵读”的手抄本。

第三章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板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读题。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中庸》是文言文,学习起来有点难,所以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下面我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和我们以往不一样的地方。

2.质疑,指出通假字、处理好节奏。

指导看注释。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4.指名分别读。

5.评议朗读情况:*节奏再强烈一点,就好了。

*你不但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字正腔圆,有节奏。

*一个比一个进步了。

6.学生集体朗读。

7.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

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接下来我们来探究文本,理解文意。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2、汇报交流3、教师小结: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

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

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

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4、指导诵读。

四、熟读成诵,巩固延伸。

1、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

(师生合作背、男女接力背、集体背)2.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3.吟诵展示。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感受了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风范。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六、布置课后作业1.回家默写这句话,并背给家长听。

2.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第四章教学目标1、理解“道、知者、不肖者”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句子“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四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尝试背诵《中庸》的第四章。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让其理解当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运用在生活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二、诵读训练1、教师范读,生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学生齐声朗读。

4、男女生合作读。

5、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理解重点词语。

1、理解词语2、出示这一章的意思,学生齐读。

四、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文中哪一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

2、体会生活中怎样做到“食而知其味”。

五、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四章所阐述的意思。

六、尝试背诵。

七、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四人小组讨论。

1、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2、理解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八、小结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自如,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五章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哀公(1)问政……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教学目标】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治国”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二、诵读训练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比赛读。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

学生思考:1、如何去修养自己?2、你觉得应该怎样治理国家?四、学完这一章中庸,请同学们想象孔子当时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自由练读这一章节。

1、指名朗读。

2、全班站起来齐读,可以配合动作读。

第五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五章第二课时的内容,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尝试背诵《中庸》的第五章第二课时内容。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理解如何用“智、仁、勇”去处理五项伦常关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

二、诵读训练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五章第二课时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比赛读。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

(1)出示温馨提示: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指导诵读。

2.小结:3.诵读全文。

四、小组讨论:1、天下人共有哪些几种伦常关系?2、一个人要具备哪三个条件?五、作业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第五章第四课时教材内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教学目标:1、熟读《中庸》第五章《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再了解《中庸》。

二、初读《中庸》,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和我们以往不一样的地方。

师诵读《中庸》。

2.质疑,指出通假字、处理好节奏。

指导看注释。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4.你最想读哪一句?指名分别读。

5.评议朗读情况:6.学生集体朗读。

7.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

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接下来: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

(1)出示温馨提示: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里共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2)汇报交流,指导诵读。

2.小结:3.诵读全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