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2.0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2.0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 物理预防
神经外科二病区 李新君
1
什么是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 脉内的异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 静脉回流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 好发于下肢,尤其是左下肢。属于 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2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
血液瘀滞
静脉损伤
血液成分改 变
3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19
DVT临床表现
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 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称为DVT后综合症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表现
20
DVT的并发症
肺栓塞(PE) 静脉瓣损伤 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溃疡 更大程度的深静脉血栓
21
22
DVT的并发症
后期 血栓吸收肌化 遗留静脉功能不全 浅静脉曲张 DVT形成后综合症 色素沉着 肿胀、溃疡 血栓脱落 肺栓塞(PE)
10
高危因素
既往DVT 严重感染 瘫痪 创伤
长骨骨折 大面积烧伤 其中下肢挤压伤、膝
关节手术、髋关节手 术诱发DVT的发生率 高达50% 卒中30%-60%
11
高危因素
中心静脉导管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慢性呼吸疾病 妊娠/产后 肾病综合征
粘滞性过高 血小板异常 恶性肿瘤及化疗 心力衰竭 狼疮抗凝剂 心肌梗死 外科手术
25
基本预防
①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病人主动活动足和 趾,多做踝关节的伸屈 活动;
②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 作;
26
基本预防
③术后抬高床脚或抬高下 肢:一般抬高床脚20~ 25cm,使下肢高于心脏 水平;
④术后尽可能早下床活动;
⑤手术操作轻巧,避免静 脉内膜损伤;避免在下 肢建立静脉通道,避免 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
4
DVT形成的机制
静脉血 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 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 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 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 DVT的首要因素
静脉壁 的损伤
血液高 凝状态
a化学性损伤、b机械性损伤 c感染性损伤
另外,止血剂的应用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静脉输注各种 抗生素和高渗溶液导致的静脉壁损伤,手术操作或原发创 伤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原因。
三者互相影响,最终形成血栓。
6
7
8
9
高危人群
①高龄(年龄在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②下肢制动者; ③卧床休息者(卧床休息10天,DVT的发生率为60%); ④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者; ⑤接受盆腔及腹腔手术者; ⑥大剂量使用止血药及输注血液制品者; ⑦肥胖
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 凝状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 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 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 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 常常是2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而造成DVT
②全麻因应激反应强而激活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激 活物增加。另外全麻可导致下肢血流减少50%。
14
手术持续时间
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者时以上者发病率为 62.5%
15
分型
1.DVT根据急性期血栓形成的解剖 部位分为:
(1)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 成;
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原因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 流速度减慢,并且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 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长期卧床, 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此为DVT发生的 主要原因。
其次,各种大型手术引起高凝状态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 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的抑制剂 水平升高,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也是引起DVT发生的基本 因素之一。
12
高危因素
抗凝血酶缺乏
APC-R因子低-活化蛋白 C抵抗
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 血症
血栓调节蛋白
高半胱氨酸血症
抗心肌碱脂抗体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过 量
血浆蛋白C和S缺乏 纤溶酶原缺乏 XII因子缺乏 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13
麻醉相关因素
①椎管内麻醉导致交感神经阻滞、血管扩张、血流减 慢;
27
基本预防
⑥术中和术后补液 多饮 水 避免脱水
⑦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戒 酒 控制血糖血脂
28
基本预防
⑧加强临床观察,注意 观察下肢有皮肤色泽改 变、水肿、浅静脉怒张、 肌肉有无深压痛,测量 双下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如果两侧周径差>0.05要 提高警惕。注意观察高 危人群肺栓塞的临床表 现。
(2)周围型,周围型指股静脉、 腘静脉、胫后静脉及小腿肌肉静 脉丛血栓;
(3)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血 栓形成,混合型指中央、周围合 并型。
16
分型
2.根据血栓形成时间分为: (1)急性期:2周以内; (2)亚急性期:2周至6个月以内; (3)慢性期:6个月以后
17
分型
3.根据临床演变分为: (1)闭塞型 (2)部分再通型 (3)再通型 (4)再发型 4.在超声检查中将声像图分为完全性阻塞、不完全性阻
29
药物预防
(1)普通肝素 肝素曾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后DVT和生理性高凝状态的 防治,因为它与AT—III结合使用后者构象发生改变增加对 凝血酶抑制作用,静脉使用比皮下注射效果好,但使用过 程中需严密监测,使APII大于1.5倍左右,以防止出血,此 外肝素还会诱导血小板减少、肝素性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目前普通肝素在临床上已逐渐被低分子肝素取代。
23
DVT的预防措施
基本预防 药物预防 物理预防
24
DVT的预防措施
基本预防是根本,人人适用; 物理预防不良反应小,物理预防方法不会引起出血的风险, 更加的安全,适用的范围更广泛,可以单独或者与药物联合
预防血栓的发生; 药物预防效果好,可以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但是会增加患
者尤其是手术患者的出血风险,需在严密监护下进行。
塞及再通性血栓。
18
DVT临床表现
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活 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 偶有发热、心率加快。
体征: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 体肿胀是主要特点,皮肤多 正常或轻度淤血,重症可呈 青紫色,皮温降低。如影响 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 减弱或消失。
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 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 (Homans征Neuhof征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