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

②病:担心,忧虑。

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

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

馈,赠送。

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堪,能承受。

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

余,我。

④就都用水浇灭了。

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附参考译文】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

”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家僮说:“可以做栋。

”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

”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

”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

我说:“炭太少了。

”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

”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

岂只是火呢!”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范仲淹苦学》)(注)①粥:稠粥。

②日昃:太阳偏西。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微斯人(________)③日昃始食(________)④去之南都(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

(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各划两处)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怎样评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答案】(1)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2)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

②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3)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心”是一词多义:思想感情;内心;品行;本性;思虑,谋划。

微斯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

“微”是一词多义:如果没有;微小;卑贱;隐隐;稍稍。

日昃始食: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

“始”是一词多义:才;开始;最初。

去之南都:离开到南都。

“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去。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①居,处在。

庙堂之高,高高的庙堂之上。

则,就。

江湖之远,僻远的江湖。

②遂,于是。

大通,博通。

旨,要旨。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

①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则忧其民(就为百姓忧虑),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就为国君忧虑)。

②遂(关联词)/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慷慨)/有志于天下(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4)本题考查句子分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这句话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范仲淹把自己的忧和乐和天下人联系在一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展现了一种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一种奉献精神。

但是结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心中有比较重的忠君思想,这是时代的局限,不值得提倡。

故答案为:⑴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⑵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

②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⑶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⑷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

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⑵本题考查“之”的词义辨析,“之”可当代词,代指人、事、物;可当结构助词“的”;还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往”,有时还可以调节语气,无实义。

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辨析;⑶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乙】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

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

不分日夜刻苦学习,整整5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二鹊救友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鹳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guàn):一种救凶猛的鸟。

②匝(zā):圈。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悲鸣不已(已经)B. 若相语状(形状,样子)C. 集古木上(聚集,会合)D. 衔一赤蛇吞之(含着,叼着)(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3)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A(2)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3)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4)示例一: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示例二: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

示例三: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解析】【分析】(1)A停止;BCD解释正确。

(2)这句话的大意是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这句话的主语是“鹳”,谓语是“盘旋”,主谓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方法为: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

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

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

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

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

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

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

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