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选择题1.宋代曾明确规定:“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这反映了宋代( )A.已有明显产权意识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C.土地买卖相当频繁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宋代对产权转让加强了监管,这也反映了宋代有较强的产权意识,故答案为A项;材料只能说明宋代对产权登记要求严格,但并不能说明是宋朝开始的,B项排除;材料中只说了对“典卖倚当庄宅田土”,并非专指土地买卖,更看不出是否频繁,C项排除;材料只是说了买卖转让的手续,但并未涉及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项排除。
2.公元1023年,北宋设立交子务,正式开始发行官方交子,规定交子三年一届,到期以旧换新。
神宗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
据此可知宋代( )A.金属货币停止使用B.交子最初由官府发行C.金融秩序相当混乱D.纸币的合法地位确立解析:选D 由材料“北宋设立交子务……神宗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可知交子被官方所承认,纸币的合法地位确立,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3.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 )A.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解析:选D 依据表格可知,西汉到北宋黄河流域人口比例逐渐减小,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人口比例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汉唐宋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进而可知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故D项正确;西汉到北宋时期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这一时期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唐宋时期的分裂动荡,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4.吐蕃和南诏对唐朝蜀中地区的进攻,屡屡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
元至元十六年三月,“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
这种现象说明( )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B.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D.蒙元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解析:选B 材料反映出少数民族对工匠技艺之人的掠夺,这体现了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项错在“以争夺工匠为目标”;材料强调的是工艺技术的作用,故C项排除;五代和宋朝时就出现了火炮技术,故D项错误。
5.两宋时期,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产出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
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 )A.北方长期战乱频发B.北方环境日益恶化C.陆上丝绸之路受阻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解析:选D “沙漏倒转”,有利于产出稻米的地区,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确立了南方经济在中国总体经济中的地位,全国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6.如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C 材料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专业化的倾向,故选C项;D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7.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设置“榷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榷场”指( )A.贸易场所B.军事要塞C.竞技场D.牧场解析:选A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
当时在北宋与辽、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故答案为A项。
8.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B.《宋代东京的辉煌》C.《汴河两岸》D.《坊墙倒塌以后》解析:选D 北宋时期的城市与唐朝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答案为D项;《长安城的落日》无法准确表述出宋代与唐朝相比在商业上发生的变化,排除A项;《宋代东京的辉煌》《汴河两岸》无法体现宋代的商业活动较唐代有所发展的情况,排除B、C两项。
9.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B.经商方式灵活多样C.官府积极鼓励商业发展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宅舍等现象”可知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唐朝开始出现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故A项错误;B项表述从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表述错误。
10.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
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11.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材料表明( )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B.江南地区的开发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闭关锁国的危害解析:选C 海外贸易给南宋政府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南宋政府重视主管海外贸易的提举官的选任问题,反映了南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
12.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通过海运运抵京师。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解析:选D 题干反映的是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稻米,无法体现出元朝时期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故A项错误;在明清时期,跨地区的长途贩运比较发达,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水稻种植区域的扩大,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在元世祖时,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以稻米为主,而这些稻米主要来自于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初年,中原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战乱,经济发展较慢,粮食主要依靠南方的供给,说明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
随着以商业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意识觉醒,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
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
宋代的城市变革,实质乃是摆脱政治中心的附属地位,实现由统治据点向文明实体的飞跃。
——摘编自《宋代兴起的城市文明》材料二在宋代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
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
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1)有学者认为宋代的城市改革实现了向文明实体的飞跃。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7分)(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可知城市中普遍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由材料“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可知市民阶层兴起;由材料“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可知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可知农村草市更加普及;由材料“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可知市镇出现并进一步发展壮大。
第二小问,由材料“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可知农村商品经济活跃;由材料“两浙地区”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答案:(1)城市中普遍突破坊和市的界限;市民阶层兴起;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2)新现象:农村草市更加普及;市镇的出现和发展。
原因:农村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14.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
据《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筑城原因不外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的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
……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逐渐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材料二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
……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
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兴起的原因,并说明古代城市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7分)(2)材料二描述了北宋城市发展的哪些现象?(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大小诸侯的国都是政治中心”“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可以得出主要因为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兴建。
第二小问,“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可以得出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第(2)问,材料“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说明商业活动不受地域限制;材料“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说明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材料“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说明商品交易量很大;材料“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说明许多娱乐场所出现,有大量服务性行业;材料“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说明出现大量流动人口。
答案:(1)原因:主要因为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兴建。
变化: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