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之我见
梁思成先生说过:“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艺术创造能力,更是人类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同时,不同时期的建筑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时代精神息息相关。
高中读《阿房宫赋》的时候,我曾试图在脑中幻构一个文章中描写的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到底是怎样宏伟雄壮的建筑,才能让人有彩虹驾于高空,蛟龙卧于长波的幻象?而阿房宫是否真的存在过?
直到大学,经过几周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些许更加专业性的理解。
此时再看彼时之文,“负栋之柱”、“架梁之椽”、“直栏横槛”等等关于建筑结构的细微之处也在脑中更加明晰,木材料的大量运用,让我对于“蜀山兀,阿房出”顿悟,也更哀叹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凄凉并具有强烈性对比的景象背后的合理性。
中国建筑的特征就是“立在砖石基座上的木骨架即木框架,上面带有挑檐的坡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构筑体系在中华千年文明进化的同时形成与不断发展,不同于西方惯用石料作为建筑原料,中国古人选择了木材质。
木结构的梁柱体系负责承重,墙则仅用于隔断空间与采光通风。
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结构便是斗拱,在建筑中起到荷载上的传递作用。
屋顶作为其特有外部特征,与内部结构相适应,为中国传统建筑外观增色不少。
结构之外,中国古代建筑更有独特艺术特质。
雕刻、色彩等装饰的运用,将生活现实与自然现象反应于建筑之上,使得建筑本身满足了居住功能的同时兼有可观赏之质。
比例、尺度、均衡、对称、材质的高度综合性,更使得传统建筑有了有别于西方诸国建筑的奇特节奏与韵律。
中国古代建筑精神充分体现了礼制重要,“天人合一”的永恒主题处处体现,封建社会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思想于皇家建筑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其次,中国建筑存在院落的群体组合,但同时倾向于封闭内向,体现含蓄自守,不同于西方,
经过几周的中国古代建学习,我初初窥得其貌:榫卯、栽柱暗础的木构技术,石楔、斧、凿、锯等木作工具,规矩、匠工、准绳的数理逻辑基础工具,样式雷图档与姚域图的图学发展,层叠、连架的架构思维,宴席的尺度性,以明堂辟雍为例的择方与中正取向,体现在夯土、重楼的尊为与崇高取向,瓦作、漆作的装饰与审美。
佛光寺,赵州桥,应县塔,我们循着古代建筑的纹理去触摸那曾经存在的历史,去缅怀故去的先人。
对古建筑的思考与研究也是对时代的省思与回望,时代在发展,旧建筑是否要保存,传统的精神需要保留,我们又要怎样的跟上城市步伐与创新。
现如今,各种新兴材料被发现并运用,人们对各种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愈加了解,木材料早已不是最适合的建筑原料,它的耐久性安全性问题更加突出,人们对力学原理更加了解,木框架也被框架结构代替。
中国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问题也迫在眉睫,城市的发展,一些古建被迫搬离,即使存留,有的也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而愈显矛盾与不合理,如同当年朝天宫之于其旁的希尔顿大酒店,如同现今鸡鸣寺之于其边的古生物博物馆。
古建筑要拆么,新建筑要建么,两者又能合理相处么?
不论古建筑的未来发展如何,我们都希望可以尽量在城市规划的同时尽量保留些历史的遗迹,供后人瞻仰先辈遗德,也加紧发展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使其更加成熟,将本民族的审美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