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元代以后的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
梭柱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柱径与柱高的比例
•变化过程:
•东汉崖墓中的石柱,直径于柱高之比在 1/2---1/5之间;
•唐代佛光寺大殿木柱为1/9;
•清代北方在1/10---1/11左右;
•南方民居,由于屋面荷载比较小,结构较 轻,一般在1/15左右。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 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 的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内倾,这种做法称 为“侧脚”。如元代建筑永乐宫三清殿。明清时期大 多不用。
平面柱网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用内外两圈柱子构成,如山
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转角斗拱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斗拱细部
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3)
斗拱发展到宋朝已经成熟,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做 法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的较为充分; 《营造法式》中对斗拱各部件的尺度有了详细的规定;
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有若干变化,如在补间中 使用了45度和60度的斜拱,斜昂等;
面阔(通面阔)示意图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发掘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建筑开间正中的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 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再外的称为梢间, 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 数。
各开间的面阔尺寸在夏、商代宫殿中都是 相等的,如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到 南北朝时的石窟中雕刻的建筑还有这样的做法, 例如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后来中部各间相 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 寺大殿。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 各间面阔有相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 的;也有各间不均的。元以后也大抵如此。
三、枋
(一).额枋
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构件。南北朝及以前大多置 于柱顶,隋唐以后才移到柱间,宋代称为阑额。有 时两根叠用,上面的在清代叫做大额枋,下面的叫 做小额枋(宋代称为由额)。两者之间用垫板(宋 代称为由额垫板)。使用于内柱间的叫做内额,使 用在柱脚的叫做地袱。
唐代阑额断面高宽比约为2:1,侧面略呈曲线,叫 做“琴面”;阑额在角柱处不出头。辽代阑额大致 如唐,但角柱处出头并做垂直切割。宋金阑额断面 比例约为3:2,出头有出峰或近似后代霸王拳的式 样。明清额枋断面1:1,出头大多用霸王拳。
斗拱的组成
(二)拱,翘 拱:略似弓形,位置于建筑表面平行的构件。 翘:形式与拱近似,方向与拱成正交的构件。
昂:翘向外一端特别加长,斜向下垂的构架。 起杠杆作用。
拱的名称依据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跳头上第 一层横拱叫做瓜拱(宋称瓜子拱);第二层 叫做万拱(宋称慢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 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拱(宋称令 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叫正心瓜拱 (宋称泥道拱),第二层叫正心万拱(宋称 慢拱)。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一、前言
1、开间: 我国木建筑正面两檐柱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
(又叫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各开间之间的距离,自商代到战国时代的遗迹多 在3米左右,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唐代的宫殿庙宇 以5米居多,宋代以后扩大到7,8米,清朝的太和殿 明间面阔到了10米,最大的是明长陵棱恩殿的明间面 阔为10.34米。
单槽:用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如山西
太原晋祠圣母殿(宋),朔县崇福寺观音殿(金);
双槽:用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如西安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唐),北京清故宫太和殿 (清);
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如河北蓟县独乐寺
山门(辽)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剖面图
多位于斗拱的前后中线处,向前后纵 向伸出以贯穿斗拱的里外挑,前端呈尖斜 状,且伸出相对较长。昂本身可分为,昂 嘴,昂尾,昂面,昂背等几个部分,这几 个部分构成了一根完整的昂。
根据昂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形态可分为, 飞昂,斜昂,上昂,下昂,插昂等。
岱庙内复原建筑的斗拱
斗拱出跳数目的称呼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清代称为踩 (宋代称为铺作)。出一跳叫三踩(宋 称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 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超过九 踩(七铺作)。
柱子,不论前后或两侧),金柱(檐柱以内的柱子, 除了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山柱(山墙正中的, 一直顶到屋脊的柱子),中柱(在纵中线上,顶着 屋脊,但是不在山墙内的柱子),童柱(在梁上, 将上一层梁垫起,使之达到需要的高度的木块)等。
北京故宫太和殿剖透视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图
内外柱的高度差别
古代建筑内外柱的高度有等高的,也 有不等高的:
•如佛光寺大殿,内外柱等高,柱径也基本一致; •而宋代建筑的两种做法都有。
按照室内空间的不同要求,荷载的大 小来选择长度荷柱径不等的柱子,在结构 上是合理的,在结构上是进步的
柱的“生起”与“侧脚”
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现出缓 和的曲线,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它规 定当心间不升起,次间升2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也 就是五开间角柱比当心间柱高4寸,七开间高6寸,十 三开间高1尺2寸。这种做法多见于唐,宋,辽,金。 元,明,清已经不用。
移柱法和减柱法通常结合使用,如山西大同善化寺三 圣殿,面阔5间,进深4间,减去前檐全部内柱,又将 后檐次间内柱内移一椽长度;
明清的建筑中已经较少使用。 副阶周匝:在主体建筑以外另外加了一圈回廊的做法,
一般应用于较隆重的建筑,如大殿,塔等。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平面图
山西大同华严寺上寺大雄宝殿平面图
位于挑出的“翘”(宋称“华拱”或“卷头”)头 上的叫做“十八斗”(宋称“交互斗”);
位于横拱两端上的叫做“三才升”(宋称“散 斗”);
位于“翘”与“横拱”等交叉中心上的叫做“槽升 子”(宋称“齐心斗”)
外观都差不多,只是形体有大有小,开槽口有4面 和2面之分;坐斗正面的槽口叫做:斗口,在清代 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跳,踩,铺作数目之间的关系:
设出跳数为N,踩数为2N+1,铺作数为N+3。
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1)
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的铜器上 ;
汉代的画像石,壁画,建筑冥器及记载 中也不少,而石阙,石墓虽然是仿木构 造,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了原来的风 貌。由这些资料来看,当时斗拱的种类 已经很多,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 斗四升等;有单层拱,多层拱;拱头有 直线,折线,曲线,龙首翼身的;斗有 平盘式的,有槽口式的。这些斗表明当 时是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虽然还 没有完全成熟,但基本特点已经形成, 并对后来的发展完善有很大的作用。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柱. 梭柱
我国已知最早的梭柱形象出现于河北定兴北齐 义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上(569年),柱子断 面圆形,上段较缓,下段较竣。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抹角方柱和佛光寺大 殿的圆柱都是木质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
宋代《营造法式》有关于梭柱的具体做法,规 定将柱身依照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 下两段平直。
太和殿内部天花藻井
太和殿内部天花藻井
斗拱向内承托藻井3
斗拱承托出檐1
斗拱承托出檐2
斗拱承托出檐3
斗拱承托出檐4
斗拱是屋顶与墙身之间的过度
斗拱的组成
斗拱 顾名思义,是由“斗”
与“拱”组成。“斗的形 状象一个盛米的斗;而拱 的形状象一张挽起的弓”。
斗拱的形状
斗拱的组成
(一)斗,升
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叫做“坐斗”(又叫“大 斗”,宋称“栌斗”);
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 至清代,下昂的平身科又有转化为镏金
斗拱的形式,原来斜昂的作用丧失殆尽。
额枋
大小额枋
泰安岱庙额枋1
故宫午门阙亭局部——霸王拳
泰安岱庙宋天贶殿额枋2
(二)、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构件。宋辽
使用渐多,开始的断面形状和阑额一样,后来
逐渐变矮变窄,至明清宽度已经窄于额枋。早
期在角柱处不出头,后来出头的形式有垂直切
割或雕刻海棠花纹。
平板枋1
是屋顶与墙身之间的过度;
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
“小型建筑用不着,等闲建筑不能用”
是重要建筑物尺度衡量的标准。
“斗拱是整栋建筑物重复的最多的构件,历来都被用做计 算物料及工程体积的参考基数。到了宋代就正式称为建筑 的基本模数,令到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真正实施建筑模数 的国家。” ————梁思成 . 《中国建筑史》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图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剖面图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剖面图
平面柱网
移柱法: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移位, 称为移柱法,如山西大同华严寺上寺金代的大雄宝殿, 其中央五间前后檐的内柱都向内移动一椽长度;
减柱法:减少部分内柱的方法,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金代所建的文殊殿,面阔7间进深4间,只用内柱2根;
宋代是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计算通进深的,若进深有四椽, 则称为四架椽屋。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增的 递减或者不规则排列的。
进深(通进深)示意图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二. 柱. 柱的分类
1. 柱的分类
总的可以分为外柱和内柱; 按照结构所处的部位可以分为檐柱(檐下最外一列
元代起斗拱尺度渐小,真昂不多。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汉代建筑中没有发现此构件; 唐佛光寺大殿的柱头斗拱上的批竹昂使现在已知的最早形象,
它的后尾延伸到天花之上的草袱下,但补间铺作尚未使用;
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