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之---脾胃病辩证仲景曰:“四季脾旺不受邪。
”这一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立足脾胃。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不受损伤,纳化功能正常,气血化生有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持此以滋养,则疾病无从发生。
若饮食不节,寒温不调,五味偏嗜,导致脾胃损伤,纳化无权,气血化生匮乏,则发为百病。
说明未病先防脾胃损伤,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二是已病防变,当先实脾。
仲景认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强调肝虚,在“补用酸,助用焦苦”的同时,当“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盖甘能益脾,调和中气,脾胃俱旺,不仅可以预防病邪传变,防止肝侮之,而且化源渐充,肝虚得养,还有助肝病恢复,一举两得,说明已病防变,当先实脾,强调疾病在转变途中调补脾胃很有临床指导意义。
中气乃脾胃之气,脾胃同居中焦,职司受纳运化,化生气血,滋养脏腑。
脾胃俱病,纳化失司,气血化源不继,气血一亏,脏腑失养,便失去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由此而变生各种病症。
如悸,衄,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梦失精。
虚劳里急,妇人腹中痛之虚寒,皆阴阳不相维系之症,此证并非阴阳之虚,乃气血不足。
此时,若“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故仲景以甘温建中立法,处以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之类,建立中气,恢复中阳,裨使中气立,脾阳复,脾胃纳化转输有权,水谷归于正化,则气血渐生,营卫调和,阴阳乖戾而改复平。
临床上气虚之甚往往阳气亦虚,脾阳一虚,非温不去,故仲景于此,总以温中健脾为法治之。
如脾阳衰微,中焦寒盛之寒疝,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止痛。
中阳不足,寒饮内结,上乘阳位的胸痹虚寒证,用人参汤补中助阳,建立中气。
脾和其他脏腑一样,均有阴阳之分。
脾阴不足,则纳少,便难,食后腹胀,口唇微干,喜饮,肌肉消瘦,手足烦热,舌淡红或偏红,苔少或无苔,脉细。
其治疗当滋养脾阴为法。
观仲景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之薯蓣丸,以薯蓣为君,薯蓣即淮山药,山药甘平,不惟入脾,而且入肾,不惟益阴,而且固精,可谓甘平益脾阴之重要。
胃强脾弱的脾弱证,仲景创以麻子仁丸,以养阴寓以泻热润肠,体现了补脾阴之法度。
脾居中州,灌溉四旁。
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
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互相制约;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脾胃病变可影响它脏,它脏病变也可影响脾胃,故仲景于此,常以补脾与它脏并调。
如八味肾气丸治疗脾肾阳虚之虚劳腰痛;当归芍药散泻肝安脾;吴茱萸汤散寒化饮、补中益气等等。
治疗脾胃病首先要辨脏腑,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又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胃系统病的证候表现多围绕脾胃功能的失职展开。
脾运失常,常表现为腹满、宿食、下利等。
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血不归经,则出现《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所述“吐血不止”或“下血,先便后血”的远血。
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出现《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等水气病。
湿热内蕴中焦则出现《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所述:“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的谷疸。
寒湿困脾则“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的小半夏汤证。
其次辨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说明诊断疾病首先应辨别病证的阴阳属性。
中医阴阳学说从脏腑论,脾属阴,胃属阳。
脾胃本身亦有阴阳两种不同属性。
所以脾胃疾病,因病因、病程、病位等不同而有伤胃阳、伤胃阴、伤脾阳、伤脾阴及导致阴阳两虚或阴盛格阳等情况。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论述了因误汗伤其胃阳,以致胃中虚冷,不能腐化水谷所致的胃反证。
再次为辨寒热,《金匮要略》认为,脾胃病变在脏腑寒热虚实属性的归属上,表现为寒证多属于虚,而热证多属于实。
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所述腹满一证,寒证多与脾肾阳气虚衰有关,而热证则以邪热结聚肠腑者多见。
寒证主要有脾胃虚寒,阳气不运,如“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及大建中汤证等。
热证多由实热、燥屎结聚于胃肠,气机阻滞,如“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的厚朴七物汤证及大柴胡汤证、大承气汤证等。
而大半夏汤证、四逆汤证等寒证都是虚证,其病机是中焦虚寒或脾肾阳虚,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引起呕吐。
最后辨表里,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里证是邪气深入脏腑的疾病。
《金匮要略》所述脾胃病因邪气侵入脏腑故以里证为主,可分为里虚、里实、表里同病等。
但亦可见到单纯的表证。
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曰:“夫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本条所述为单纯的风寒表证,尽管中气有所不足,但正气尚存,故感邪以后,外邪仅仅停留于肌表。
综上所述,《金匮要略》脾胃病的辨证,其方法主要体现为围绕主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运用脏腑、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
由于脏腑和八纲之间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故辨证时不能把它们机械地分开,应有机地联系起来。
《金匮要略》脾胃病的辨证思想,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现代临床运用脏腑、八纲对脾胃病进行辨证有着重要的影响。
《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学习体会岳阳市中医院熊小冬《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描述了人体的津液代谢过程。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挥》中云:“然所食之谷有精气,则所饮之水亦有精气,方其饮入于胃,其精微之气游溢升腾,上输于脾,盖脾附于胃之右,比胃为上,故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肺行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分布于四脏,五脏并行乎水精……”。
夫脾与胃相表里,而又能为胃行其津液,故脾又将水精而上归于肺。
归肺之水精,处于上升的阶段,故称‘地气上为云’。
水至高源,又藉肺气的呼吸与‘通调’,才能或散或降,而润泽周身。
所谓‘通调’指肺有通达,调节三焦水道的功能。
使水津或向外宣发叫‘浮’,或向内下降叫‘沉’。
若与上述的‘地气上为云’对照,这个阶段则叫‘天气下为雨’。
凡下行之水,最后必归于肾,藉肾的气化功能,又使水之清者,上升于肺;水之浊者,则下输膀胱,或蓄或泻,以为生理之常。
这就不难看出,水的代谢,是由胃、脾、肺、肾、三焦五经之气;经过升、降、浮、沉的生理运动,方成其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新陈代谢作用。
”《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可见脾脏在运输水液的过程中充当枢纽的作用,使之上行下达,畅通无阻。
若脾气运化水液失常,必有水液内停,聚而形成水湿痰饮等,进一步的阻碍气机,困脾。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藏,主津液。
”水液的代谢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
肾气失于蒸化,开阖不利,则清者不能转输于脾,浊者不能下输膀胱,水液停滞。
《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故聚水以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肌肤,故为胕肿。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医门法律》亦指出“:肾者,胃之关也。
肾司开合,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为消;肾从阴则合,阴太盛则关门常合,水不通而为肿。
”可见水液代谢问题与肺、脾、肾三脏是息息相关,正是张介宾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以此为病理基础,后世医家提出了以肺脾肾三脏为中心的治疗理论。
一、“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当以“提壶揭盖法”。
所谓的“提壶揭盖法”是以用宣肺之品,宣肺气,发越水气。
正是肺气得以宣发,水液得以四布。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篇》云:“皮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故令病水……越婢加术汤主之。
”就是“提壶揭盖法”的具体应用。
方中重用麻黄,用其上宣肺气,外散皮毛之邪,下利水道,上通下达的功效,充分地体现了“提壶揭盖法”的理论。
这正是《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讲的“开鬼门,洁净府”。
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之枢纽,治当健脾利湿,即“土能制水”。
后世多用实脾散,正如汪昂《医方集解·利湿之剂》中说:“此足太阴药也。
脾虚故以白术、苓、草补之,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温之,脾湿故以大腹、茯苓利之,脾满故以木香、厚朴导之……则土能制水而脾实矣。
经曰‘:湿胜则地泥。
’泻水正所以实土也。
”是以脾气得复,气机升降恢复正常,水液得以上输下达,水湿痰饮随之而除。
朱丹溪亦在《丹溪心法·水肿》云:“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
”《证治汇补·水肿》中亦有:“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
”三、“肾为水之下源”,“肾主水”,肾虚水泛,治当温肾助阳。
清·孙庆增在《吴医汇讲》中说:“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
”讲的就是肾阳虚,水湿泛溢的治疗。
真武汤,温肾阳,利水湿正是《古今名医方论》中所释:“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
”临床上关于津液代谢障碍的疾病复杂,多不是一脏之病变,常是两个或者三脏同时病变。
五行上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三者间是相互协同,相互为用。
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
若脾失健运,水液不化,聚湿生痰,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则失其宣降而痰嗽喘咳。
是病其标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为水之下源。
肺气的宣发肃降而行水液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使之下输膀胱。
肺肾功能失调而出现水液障碍,《素问·水热穴论》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脾气运化水液有赖于肾气的蒸化和肾阳的温煦,而肾主水液输布代谢,又须赖脾气及肾阳的协助。
故脾虚失运,水湿内生,经久不愈,可发展至肾虚水泛;而肾虚蒸化失司,也可影响脾的运化,最终导致脾肾两虚,水湿内停之证,方有执曾云“: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者。
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水无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