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一、青海地区自然环境概论1.地貌青海地貌在地质构造作用下,高原差异上表现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
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具有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
基本特点主要有以5点:1)地势高耸全省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最高点为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位于西部与新疆交界处;最低海拔为1650米,位于东部民和县下川口湟水出省口。
地势起伏状况各地差异较大,总体看西部起伏较小,东部起伏相对较大。
2)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带状展布地貌基本格局受大地构造单元和新构造运动制约,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大地貌单元基本上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展布。
自北而南依次为祁连山--阿尔金山山脉,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共和盆地、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
总体来说,北部为山地,中部为盆地,南部为高原和山地。
3)地貌类型多样无论是外营力形成的地貌,还是形态地貌,类型均较多。
例如,外营力形成的地貌有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成与干燥地貌、流水地貌、湖泊地貌、黄土地貌、重力地貌、构造地貌等。
形态地貌有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等。
4)山脉众多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全省共有四大山脉,从北向南依次为祁连山、阿尔金山、东昆仑山、唐古拉山。
它们都有众多的支脉。
例如,东昆仑山由北、中、南3列大致呈东西向的支脉组成,北列为祁漫塔格山、布尔汗布达山,中列为阿尔格山,博尔雷克塔格山、布青山、阿尼玛卿山,南列为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
5)盆地广布分布于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大型内陆盆地,属荒漠半荒漠盆地。
共和盆地是省内第二大盆地,分布于东部地区,属半干旱盆地,黄河从盆地穿过。
其他盆地有青海湖盆地、茶卡盆地、哈拉湖盆地、星宿海盆地、西宁盆地、贵德盆地、民和盆地等。
柴达木盆地中,还有多个小盆地,如德令哈盆地、马海盆地等。
2.气候青海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总的特征是:影响气候的因素较多,气温低、缺氧,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烈、日照长,风大且多,气象灾害多。
1)气温青海地势高,因而气温比国内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得多,无论冬季或夏季,等温线都在高原上形成闭合冷中心。
年平均气温南北低,中部较高。
2)降水和蒸发青海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量偏少,且分布很不均衡。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
虽然青海降水较少,但降水日数相对较多。
降水强度较小,且多夜雨。
3)太阳辐射与日照青海是中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这是由于青海地势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的距离较海拔低的地区短,被大气层所反射和吸收的部分也较少,因而到达地面的辐射量相对增多。
3.水文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其水文总的特征是:既有外流区,又有内陆区;湖泊众多,地表径流从东南到西北递减;西北高山冰川广布。
1)河流青海河流有两大水系,既外流水系和内陆水系。
外流水系由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组成。
它们都发源于青海西南部,其中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
河流流域面积以长江和黄河最大,澜沧江次之。
2)湖泊青海湖泊面积仅次于西藏。
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其次是扎陵湖、鄂陵湖、达布逊湖、哈拉湖、可鲁克湖、可可西里湖等。
3)地下水地下水较为丰富,但分布很不平衡。
从流域看,地下水在外流水系地区较多,内陆水系地区较少。
4)冰川青海海拔高、高山多,冰川广布。
主要分布于昆仑山、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4.植被青海省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在自然界形成了森林植被、灌丛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草甸植被等类型。
随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绝大多数为荒漠、戈壁和草原。
5.土壤1)河湖滩地及湿地。
这类土地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的湖滩和河滩地上,土质主要为湖积物和冲积物。
2)绿洲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也有少量分布。
该地土壤为灰棕漠土、棕钙土和淡栗钙土。
3)平缓地除高寒的青南高原、祁连山高寒地区以及柴达木盆地西部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地表组成物质洪积物和坡积物兼有,青海省东部的湟水和黄河地区土壤为灰钙土和栗钙土。
4)沙漠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
戈壁集中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山前倾斜平原。
地表组成物质为砾石和砂砾石。
土壤主要是灰棕漠土。
5)低山丘陵地、中山地、山高山地、极高山地。
低山丘陵地分布于山体的下部,,土壤组成和丘陵地相同。
中山地分布于南部班玛和玉树一带,土地类型依次出现栗钙土、棕钙土、灰棕漠土中山地。
山原主要分布于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表面起伏较小、河流切割程度轻的高原面上。
地表组成物质主要为高寒残积风化物和现代河湖冲积洪积物。
土壤为高山草甸土和草原土。
高山地主要分布于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山体的上部。
土壤类型相应为高山草甸土、灌丛草甸土和草原土,一般土层薄,极高山地分布于高山地以上山体的顶部,土壤为高山寒漠土。
二、青海野外实习线路安排及目的要求9.22 西宁—坎布拉—李家峡—西宁,考察坎布拉丹霞地貌;认识水库的特征9.23 西宁—青海湖—茶卡盐湖,考察并认识青海湖的特点和成因;认识盐漠的特征及形成发育过程9.24 茶卡盐湖都兰—格尔木,认识高原上戈壁沙漠的特征,分析它们的形成原因9.25 格尔木—可可西里草原,考察青藏高原隆升后的河流侵蚀地貌、冰川地貌以及高原草甸景观9.26 格尔木—大柴旦—德令哈,考察柴达木盆地的特征及发育演化过程,认识它们的特点;认识雅丹地貌的特征及形成发育规律9.27 德令哈—青海湖(南线)—日月山—西宁,考察河流的袭夺及地貌现象9.28 西宁—互助北山—互助,了解土族的生产生活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西宁的自然、风俗、文化三、青海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分析1.李家峡谷地演化此处为黄河谷地,有磨圆度很高的砾石,说明从有定向的水流经过,其位置来看是黄河。
周围有阶地地形,反映了青藏高原的隆升,黄河的下切,溯源侵蚀,所以黄河下切至基岩,形成现在的李家峡谷地。
2.坎布拉丹霞地形坎布拉丹霞地貌多以奇峰、方山、洞穴、峭壁为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其主要地貌特征。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
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3.倒淌河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故名倒淌河。
几亿年前,青藏高原是浩瀚的古海洋。
后因地壳变化,变成平坦的年轻高原。
古黄河的一条支流布哈河就流经这里,横穿青海湖,东流入黄河。
当时的青海湖因与黄河相连通,还是一个外流淡水湖。
在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后,布哈河的河床下陷,青海湖东出口被隆起的日月山阻挡,青海湖遂成内陆湖。
新隆起的日月山汇集诸多溪水,因地势远高于青海湖,所以河水就向西流入青海湖,于是出现倒淌奇观。
4.茶卡盐湖茶卡盐湖曾经是一个外流湖,向东流入共和盆地,注入黄河。
10~13万年左右发生了构造隆起,使得茶卡盐湖变成了内陆湖。
与这里面积比青海湖小,年降雨量小,故每年能注入到这里的水量特别少,加上这里蒸发又特别厉害,故能形成这个含盐量极高的盐湖。
5.柴达木戈壁绿洲因为柴达木是盆地地形,中间地势较低,温度较高,也有利于水气的聚集,在水和热的双重条件下,易于植物生长,故而形成绿洲。
6.察尔汗盐湖盐湖地处戈壁瀚海,这里气候炎热干燥,日照时间长,水份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
因长期风吹日晒,湖内便形成了高浓度的卤水,逐渐结晶成了盐粒,湖面板结成了厚厚的盐盖,异常坚硬。
7.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态是一种较小的盾状沙堆。
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就成为风沙流运行的更大障碍,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使气流搬运的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的涡旋区沉积下来。
随着沙子不断沉积,盾形沙堆尺寸的增长,背风坡沉积量相对最大位置愈来愈接近顶部,遂使背风坡的坡度不断加陡,当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34°)时,沙体发生剪切运动,部分沙粒崩坠,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
此后,随着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愈来愈厉害,涡流的尺度和强度都不断加大,小落沙坡进一步扩大。
在同一发展过程中,沿沙堆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由于两侧较顶部低矮,移动就快),在沙丘的两翼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前伸的兽角。
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四、青海卫片地学信息解译从卫片中可以看到绿色的区域是植被,深色区域为水体,白色部分为山顶积雪,黄色部分为山体及道路。
青海湖,日月山,倒淌河区域,从卫片中可以看出在如今倒淌河流向的反方向处留有古河道的谷地,有阶地地形,说明这里以前有很大的水流流过,可能是条大河,青海湖是这条河的源头,河水自西向东流,但现在从卫片可以看到倒淌河的东南方向有日月山阻隔,说明是由于地壳运动,日月山的隆起,导致河流下游抬升最终超过上有高度,从而转变的流向。
五、青海之行的个人感受经过了此次青海之行,不但看到了很壮观的戈壁雪山,蓝天白云的景象,更是了解了这些壮观景象背后的形成及其演化,透过现象看到了很多本质的问题,有非凡的教育意义。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给今后的自我旅游一种启发,不要沉醉于表面的美景,作为一个地理学的学生,更应该关注其深层的东西,它的地表形态特点、成因。
注重关注地貌的细节,推断其形成的时期等这些地理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