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教下乡工作会讲话稿

送教下乡工作会讲话稿

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推动“送教下乡”工作进程全力打造职业农民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涿鹿县送教下乡工作大会,主要目的是对我校两年来开展送教下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在送教下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安排部署下一步涉农专业教育送教下乡工作。

一、开展送教下乡工作两年来的工作回顾。

“送教下乡”是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之一,基于涿鹿县目前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和规划,涿鹿县职教中心在认真分析、调研的基础上担起了此工作重任。

(一)立足“三农”,明确工作思路及目标。

1、提高思想认识,从战略高度理解“送教下乡”工作的重大意义。

2009年,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送教下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意见》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我校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工作。

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三点:一是现代农民,谁的文化层次高,掌握科技能力强,生产经营水平高,谁家的经济收入就高,谁家的日子就过得好,所以,广大农民急切渴望学到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

二是通过“送教下乡”工作的开展,要逐步实现:农民职业化,使农民真正成为离土不离乡的“职业农民”;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村的城镇化,即加快新民居建设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度挖掘和发挥教育引导服务产业发展,引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作用。

三是“送教下乡”为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办学新天地。

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办学思路,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把招生教学阵地前移,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职业农民”为重要目标,使职教中心能够发挥其办学优势和专业特长,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我们本着“三个有利”的原则,抓住我县农业快速发展这一契机,明确并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工作,使之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有利于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与稳定;有利于加强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2、更新思想观念,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思想武装农民的头脑。

送教下乡不光是讲技术、讲知识,我们把“送教下乡”的外延进一步扩大。

首先组织学员学习外地农村发展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使他们能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摒弃刀耕火种的落后农作方式,努力成为适应时代需求,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的“职业化农民”。

变单一种地为科学种田,科学管理,自主加工,自行经营的“农村个体老板”。

把自己创造的原材料加工成精、细、高质产品,创造更高的效益。

同时,能够组织起集体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合作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产教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结合教学、生产和“三农”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及生产实践活动。

在开展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针对我县不同地域的产业特点,结合生产实际和实践教学安排,及时带领我县及县外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种植养殖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深入到教学点所在乡镇,根据不同农作物、经济林果,以及奶牛、绒山羊容易在不同季节出现的病害、虫害、菌害,进行技术性教学指导和服务,使他们能够及时防治,将病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工作的系统性和时效性。

去年,我县由于冬季低温冻害,葡萄大面积发生根霉病和霜霉病,我们及时组织林业局专家深入到发病村镇调查灾情,帮助受灾户对症下药,及时防治,使受灾程度降到了最低。

4、积极扶持农村产业实体,打造特色本土农业产品。

对农村产业实体进行管理方面和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绿色蔬菜基地和葡萄教学点,我们经常深入其中,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

做到科学管理、良性运行,不断壮大,效率渐增,创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产品。

5、以点带面,助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我校“送教下乡”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县农业产业链建设全面拉开,使得农村经济步入良性、高效发展的快车道。

典型的引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让农民看到“送教下乡”所带来的巨大的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认识到“送教下乡”为他们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搭建了强有力的平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进而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严格管理,扎实有效开展工作。

1、统一认识,周密部署。

根据省市有关“送教下乡”工作的会议精神要求,我校专门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统一思想认识。

大家一致认为,“送教下乡”有三大益处:一是能够改变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打破职业学校僵化的办学体制,促进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二是使最渴望学习农业技术的农民,能够接受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的理念;三是为招生工作提供又一条新的途径。

“送教下乡”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县委组织部、教育局、人保局、农业局等部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启动、良性运行。

成立了以县委组织部长为组长,主管农业和教育的副县长为副组长的涿鹿县“送教下乡”工作领导小组。

县职教中心成立了以常务副校长为组长,涿鹿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教学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了“送教下乡”工作办公室,配备10名教师为“送教下乡”工作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全面工作。

各教学点都明确了总负责人,各教学班都有专任班主任,班长由教学班所在地的村干部担任,各班都建立了党小组。

2、科学布点,严格招生。

根据我县各地农业产业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点。

在招生方面,我们按照省“送教下乡”工作实施方案对招生对象的要求,严把招生质量关。

本着一个村一到两个班或相近几个村为一个班的原则,2009年确定了21个教学点,23个教学班,招收907名学生,2010年共招收900名学生,确立12个教学点,20个教学班。

对不按要求参加学习的43名学生取消学籍,现在实有人数共计1764人。

依托各教学点的产业,建立了8个片级实训基地和25个实践教学基地,统一挂牌。

今年我校又招收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新生669名,确立5个教学点,14个教学班,建立5个实践教学基地。

3、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为确保“送教下乡”工作能顺利开展,我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购臵设备。

从开展此项工作至今我校共投入了资金117万元,先后购买了“送教下乡”专用面包车、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小型打印机、照相机及便携式教学设备,为“送教下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4、课程设臵规范合理。

结合县域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我校设臵了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村经济管理三个专业。

课程内容本着“一按照二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臵,一是按照省“送教下乡”教学管理文件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指导精神,规范设臵课程,开足开全课程;二是结合我县的产业特点,灵活机动地设臵专业课程,比如我县河川区是酒用葡萄的发展基地,开设了关于酒用葡萄的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课,南部山区以发展杏扁为主,主要开设杏扁栽培管理和加工方面的课程;三是结合农民需要,因地因时开设课程,适时进行实践指导。

5、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把教学班办在农村,把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上课形式多样,力求实效,采用室内讲授、田间示范、疑难解答和观看录像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实际;教学时间地点尽量满足农民需要。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我校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教师的聘用我们采用“专兼并用,土洋结合”的办法。

我们的教师有四个梯队组成:第一梯队是我校的32名涉农专业和文化课教师,为“送教下乡”的专职教师,他们主要负责公共课教学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第二梯队,聘任当地农业局、林业局和畜牧局等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骨干40多名,为兼职教师,他们主要负责专业课和综合实践课教学;第三梯队,聘请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作为我校的顾问,不定期为农民传授最新的农业新技术;第四梯队,聘请农村中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以及农业公司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人员,作为各教学点的实习实践指导员。

这样由不同层次的专家组成的教师队伍有力地保证了“送教下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把此项工作进一步搞好,我们于2010年11月30日专门召开了有30多人参加的教师座谈会,楚燕杰、董建新、张永新、段双福、张广荣等十多位农林业专家给我们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我们以后“送教下乡”工作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对于校内专业教师,我们不但能够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优势,还注重对他们专业的培养。

要让他们向有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农业技术员和农村专业带头人学习,提高自身的指导实践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让他们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各种活动。

去年我校的李伟、王云燕和杨春花老师参加了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说课比赛,并分别荣获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最近,李伟老师参加全国农林类专业“创新杯”教师说课比赛荣获二等奖。

7、积极进行教材研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

针对县域产业特点,自主研发校本教材15种,让学生和学员能够“学得懂,用得上”,为新农村建设与农民致富搭建交流的平台,插上科技的翅膀。

我校编写的《养殖专业技术》和《种植专业技术》分别荣获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优秀校本教材二、三等奖。

8、加强常规管理,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学校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向每个学员印发了“学员手册”。

内容包括,各级政府关于“送教下乡”的文件,涿鹿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办法,学员管理制度,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年限、课程设臵、学分修取,毕业要求,奖惩办法,学年工作安排等17项内容。

每个教学点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点组织机构上墙,让涉农专业学生对“送教下乡”工作的各个环节清楚明白,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习本领、提高素质、快速致富”。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把每位学生的到位情况与其成绩挂钩,每个教室都有点名薄和教学日志。

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相关人员认真做好学员的“考勤表”签到,教学日志、授课情况调查表的填写。

教务处制定了各学年的工作安排,制定了第一、二学年各教学点的课程表。

根据上级下发的教学计划,制定了种植、养殖、经济管理三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成立了公共课教研室、种植业教研室、养殖业教研室和经济管理专业教研室等教研组织机构。

把所有教学点分成5片,赵家蓬区内依托林业分校统一教学,区外根据地域相近的原则分为4片,每两片教学时,按课程表安排专业课和公共课上下午对调,以便公共课教师集中授课专业课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授和指导。

(三)辛勤努力,取得良好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