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2013级劳动与社会保障2班 201305050205 简用培一.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涝淹灾害两大类型。
所谓洪水灾害通常指气候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而泛滥。
或因山洪爆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提决口、水库溃坝、道路和桥梁被毁坏、城镇和农田被淹没的现象。
涝淹灾害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导致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清除,因泽生灾的现象。
海洋水位突然升高,海水登录而泛滥也会造成洪涝灾害。
由于洪水灾害和涝淹灾害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常常把二者统称为洪涝灾害。
二、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流行情况。
中国发生的主要洪灾有:1950年淮河大洪灾;1954年长江大洪灾;1963年海河大洪灾;1975年河南特大暴雨洪灾;1981年四川暴雨洪灾;1983年安康城特大洪灾;1985年辽河洪灾;1988年嫩江、柳河、洞庭湖洪灾;1991年淮河流域和太湖发生大洪水,长江下游支流滁河两次发生有资料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1992年全国洪涝灾害较轻,但局部受灾严重;1994年长江支流湘江、赣江、珠江流域的西江、北江发生了三次大洪水,大凌河、滦河、海河流域的蓟运河、北运河、黄河支流北洛河、松花江支流辉发河、伊通河和饮马河、辽河干流以及支流东辽河均发生大洪水;1995年我国再次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1996年全国普遍受灾,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受灾最严重;1998年中国经历了一场长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涝灾害。
这些洪灾不仅主要集中于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七大水系,而且灾害频度增加。
自20世纪80年代起,尤其是到90年代以后,平均两年发生一次特大洪灾,呈愈演愈烈之势。
其中,长江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
根据史料记载,长江流域在唐代平均每20年左右发生一次水灾。
宋、元代又上升为10年左右一次,20世纪上半叶则增加到每6年左右一次,而20世纪下半叶发生水灾的频率又加快了一倍,平均2~3年就有一次,有时甚至连年肆虐。
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的局部水灾年年都有。
目前,我国已经面临着洪涝灾害频度增加、强度加剧,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不断上升的严峻现实。
三、洪涝灾害的主要灾害特点。
洪涝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包括洪水爆发瞬间所引起的直接(原生)灾害和水灾后由水灾引起的次生灾害两个阶段。
直接(原生)灾害是指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直接造成的危害,例如:破坏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毁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工厂被迫停厂等危害人民生计的危害。
次生灾害是由洪涝灾害发生后诱发产生的灾害。
常见的次生灾害有污渍供应瘫痪、交通电力通信中断、生态环境恶化、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卫生设施破坏以及社会秩序混乱所造成的伤害等。
洪涝灾害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诸多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发多种疾病并致使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的暴发和流行。
具体危害:1.环境破坏,经济损失。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水源污染。
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
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
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3.食品污染。
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4.媒介生物滋生。
(1蚊虫滋生: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滋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护条件差,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
(2蝇类滋生:在洪水地区,人群与家禽、家畜都聚居在堤上高处,粪便、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生活环境恶化,为蝇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场所。
促使成蝇密度猛增,蝇与人群接触频繁,蝇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3)鼠类接触增多:洪涝期间由于鼠群往高地迁移,因此,导致家鼠、野鼠混杂接触,与人接触机会也多,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5. 传染病流行。
(1)疫源地的影响。
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动物及其他病原宿主迁移和扩大,易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出血热是受洪水影响很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的疫源地也有直接的影响,如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的抗洪民工与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
(2)传播途径的影响。
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孳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密度增大,常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疟疾是常见的灾后疾病。
(3)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疾病。
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疫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迁移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
其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4)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
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晚易着凉感冒,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四、洪涝灾害的类型。
①暴雨洪水②融雪洪水③冰凌洪水④溃败洪水⑤雨雪混合洪水⑥冰川洪水五、我国洪涝灾害的特征。
①洪涝灾害的季节性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但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均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
暴雨出现的时间和各流域的雨季的早晚、降水集中时段以及台风活动等密切相关。
②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从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除了20世纪90年代全过各流域都发生洪涝灾害外,其他时间段内并没有出现全国同时发生洪水灾害的极端情况。
1949年珠江、长江、海河同时发生灾害,其中海河流域为特大洪灾;1954年海河、淮河、长江同时发生特大洪灾;1956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松花江流域为大洪涝灾害;1982年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同时成灾,长江流域再次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受灾的县(市)达到168个;1991年淮河流域、太湖流域特大洪涝灾害,长江、松花江流域重大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钱塘江等流域同时成灾,前四个流域同为特大洪涝灾害,钱塘江流域为重大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两条以上河流同时成灾的频率明显提高。
③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特征。
就我国江河1949~1998年水灾总体情况而言,长江流域各等级水灾发生次数居首位,共计20次,占大洪涝灾害总数的20%,七大流域之外的诸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各15次,居第二位,其次是淮河和松花江流域,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四大流域发生大洪涝灾害的次数占总洪涝灾害次数的60%。
就各流域水灾发生的时间来看,20世纪90年代是水灾最为频繁的10年,共53次,占总水灾次数的一半以上,达53%。
六、卫生系统的抗洪应急的工作机制。
①积极沟通,完善、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
公共卫生工作应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水利、民政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信息沟通,认真协商、科学预测可能发生的灾情,并做好相关的卫生应急准备。
一旦发生灾情,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卫生事业的“大卫生观”作用。
②加强再去疾病监测,做好疫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工作。
灾区卫生部门必须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并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工作,强化基层疫情报告制度,一岁时掌握疫情信息。
③充分准备,快递、有效地开展灾区医疗卫生救援。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基层卫生人员、各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的卫生应急培训,认真做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经费保障和物资储备工作。
并根据救灾防病相关预案和工作规范,全力做好灾区医疗救治和各项卫生防疫工作。
④加强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参与做好灾区公共卫生工作。
在缺医少药、卫生经费缺乏的灾区,卫生问题多,仅靠医生和药物防病治病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和卫生行为指导是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
⑤科学评估、统筹规划,快速有效恢复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全面、准确、及时、科学地评估洪涝灾情,可以提高防灾减灾体系整体科学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七、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记载,1949年前的2000多年中,我国发生过1600多次一泻千里的大水灾。
几乎年年有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
由于我国是一个洪涝灾难频发国家这一现实,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切实加强对全体国民进行灾难知识教育,提高对防灾减灾抗灾重要性的熟悉,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抗灾工作,时刻树立防灾减灾抗灾意识,积极投入到防灾减灾抗灾具体工作实践中。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因此,我们必须强化防灾减灾抗灾意识,做好防灾减灾抗灾工作。
②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体系,落实防汛责任。
在抵御各种自然灾难过程中,也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好动员和组织工作,保证防灾减灾抗灾工作的有序开展。
“面对严重的防汛防洪形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部署,科学调度,密切配合,真正把各项防汛抗洪措施落到实处。
”“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难,有关地区和部门全力以赴,组织群众抗灾救灾,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根据防汛抗旱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充实指挥部成员单位,增强防抗灾害的协作部门,并将防汛责任落实到地方、到单位、到个人,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各级防汛指挥部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指挥责任,统一组织领导辖区内的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把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为应急管理在紧要时刻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当灾害到来时,各级政府按照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按照责任逐级下派专家组或工作组,深入到乡镇、村庄,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防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