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经典管理名言语录整理汇聚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经典管理名言语录整理汇聚

一直有个梦想,想在管理咨询行业里做自己的一点点贡献。

当然我自己也很清楚,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更没有丰富的实际管理经验。

对于管理更多的只是了解了一些理念,主要是自己在“锡恩天翼企业大学”里“学习”了一些锡恩总结出来的经典理念和方法,在销售过程中了解了一些企业的现实管理方式。

这些积累,对于我现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不现实地,我不愿意去“忽悠”,因为那样即会损害客户价值,又会让自己不得超度。

不过我同所有年轻人一样,都希望快速出人头地,所以经常心里经常郁闷。

康老师一直说我太过浮躁,基础不牢是不能盖起高楼的,只能让人摔得很惨!管理不是快餐,最基础的知识掌握是必不可少!想在管理咨询行业有所发展,基本概念一定非常清晰,推荐我多学习一些德鲁克先生的理念和方法,因为这些都是现代管理学的基础,正好健哥给了许多关于德鲁克先生的资料,这里非常感谢他。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我喜欢分享,哈哈!德鲁克在企业界的影响“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听。

”——《哈佛商业评论》深受德鲁克影响的企业领袖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

——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德鲁克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对时髦思想狂热的人群中独树一帜。

——英特尔前主席安德鲁·格鲁夫从上面这些评价里面大家不难看到,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先生取得的成就和他对管理学的影响。

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彼得·德鲁克德鲁克管理学说的三大特点:l 实用性l 系统性l 前瞻性德鲁克的忠告•1、要向上级征求意见;•2、要让上级按自己的方式行事;•3、要发挥上级的长处;•4、要即使向上级汇报情况;•5、不要让上级感到以外,以及•6、永远不要低估上级的能力。

德鲁克谈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应具备管理能力,管理者要有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既不是科学也非一门艺术,它是一种实践。

企业家精神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创造性的”,而是培养出来的。

德鲁克谈变革我们不能管理变革,我们只能领导变革。

在一个结构快速变迁的时期,唯一能存活的只有能够领导变革的人。

在21世纪,管理最大的挑战是使组织成为变革的领导者。

管理者的三大任务•完成组织特定的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成效,员工具有成就感•处理对社会的影响与承担社会责任管理者的五项工作v 设定目标v 组织v 激励与沟通v 评估绩效v 培养人才(包括自己)应当设立企业目标的八大领域∙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生产力∙社会责任∙利润需求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具体—— SPECIFIC∙可测量——MEASURABLE∙可实现——ATTAINABLE∙相关—— RELEVANT∙时效——TIME-BASED德鲁克论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技术和资本必须通过有能力的管理者才能发挥作用和功效。

∙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论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管理者不可能依赖进口。

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

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德鲁克论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需求和面临的最好的机遇,应该说是快速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到的,也是必须学到的。

我会认真学习,天天向上,每天进步1%(戴明的观点,嘿嘿!)!朋友们一起加油偶!“知识、知识经济学和知识生产力”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最近40年来,进入这个经济舞台的主角产业,所生产和销售的都是知识或信息,而不是具体的实物。

制药业真正的产品是知识,药丸、软膏只不过是包装在外面的壳子罢了。

这用在新知识方面,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是持续“改善”流程、产品、服务,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最好。

第二种是“利用”,也就是持续地利用既有的知识去开发新的、不同的产品。

第三种是真正的“创新”。

在经济领域(以及社会领域)中,这三种运用知识带来改变的方法,需要同时并用。

虽然这三种方法重要性是同等的,可是在经济上却有“定性”差异,也就是说成本及经济效益有所差异。

尤其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使知识有高度生产力是管理的责任,这既不能由政府承担,也不能由市场在背后推动。

要使知识有高度生产力,就需要有系统、有组织地运用知识去创新知识。

对此,很可能首先是要使知识有目标。

达成目标的过程可能是点点滴滴的,但要完成的目标却必须是高瞻远瞩的。

要使知识有高度的生产力,还必须清楚地强调目标,集中往那个目标前进。

不论是个人或是工作小组,知识工作必须有目标,有组织。

创新不是“天才的灵感”,而是一种艰苦的工作。

不论是改进或利用原有产品(或流程、服务),还是创新产品,知识的高度生产力往往要在一段长时间之后才能显现。

可是,我们也要求知识滔滔不绝地涌现出短期效果。

这就要求的有管理工作当中最难做到一件事:平衡长期结果与短期结果。

我们大多数人知道很多原理,但却不会使用,主要原因是我们不会整合自己拥有的各种知识。

我们不会问,“从我知道的,从我学过的,有哪些可以应用到这个工作上?”相反的,我们往往会划分,这个工作用这门知识,那个工作用那门知识。

在教学上,我们必须强调知识是拿来用的。

在使用知识时,我们必须强调其最后要达成什么效果,也就是强调知识的任务和作用。

知识愈来愈专门化,这使得我们在各个专业领域有很大的作为能力。

可是,正是因为知识已经专门化了,所以我们也需要一种方法学、一种学科、一种技术,可以将能力施展出来,否则,这些有用的知识大部分会变得没有用,仍然停留在信息阶段。

(想一想我们按照学科体系设置的课程体系,确实与社会需求不太一致。

但是,如何改变?改变又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有绩效的学校”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在未来几十年,计算机一定会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计算机会改变教育经济学,学校原本是劳动力高度密集,最后将会变为资本高度密集。

学校的社会地位与角色的变迁将更加巨大。

长久以来,学校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一直扮演“社会当中”(of society)的一个机构,而不是“融入社会”(in society)的一个单位。

将来教育与学校的最重要的改变,一定不是科技上的改变,无论科技改变多么重要和多么明显。

最重要的改变一定是重新反省教育与学校的角色和功能,反省教育的内容、目的、价值的改变。

现在学校教育真正面临的挑战不是科技,而是科技教学是为了什么。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符合知识社会的需要,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开始着手应对这些重大的要求。

在明日的学校,学生一定会自己授课,用计算机程序作为自己教自己的工具。

对这些年轻学子来讲,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愈高,计算机就教他们愈多。

昨日的基础学校一直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而明日的基础学校,一定会变成资本密集型。

学校的最大职责,是使初学者有自信心,使他们有能力和资格,尔后在知识社会能有所作为,达致成就。

传统所讲的“基础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科知识(Subject knowledge)。

可是,知识社会也需要有方法知识(process knowledge),而学校从来就不想去教授后者。

(个人认为:process knowledge应该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或者说是实践知识和技能知识)在知识社会,我们必须学习要怎么学。

在知识社会里,学生的基本学科可能不如持续学习的能力与动机重要。

后资本主义社会要求我们必须终身学习。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关于如何学习的学问。

但是,终生学习也要求学习动机必须被诱导出来才行,这样,学习才会变成一种自我满足之事。

将来“教育”不会再是学校教育的同义词。

教育会愈来愈像一种合伙事业,学校只是其中一个伙伴,而不是唯一的独占者。

在很多层面,学校将来也会局限为只是一种教与学的机构,与其它教与学的机构展开竞争。

随着知识变成后资本主义的资源,学校作为知识的“生产者”与“分配管道”,其社会地位与独占地位将遭受挑战。

而且若干竞争者一定会成功。

所以,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育与学校的消费者是谁,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所有这些问题,在未来几十年会有重大变化。

教育与学校的挑战之大,会面临的变革之剧烈,是其他机构所比不上的。

可是,最大的改变是学校将来必须为自己的绩效负责。

将来学校必须建立“绩效底线”,也就是说,人家付出多少,学校就有责任付出多少绩效回馈给人家,这两者之间的“盈亏底线”必须建立。

总之,学校将来会变得有绩效责任。

“知识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在我们去往的知识社会,人的内在精神却是核心所在。

知识和钱不同,与人的精神主体有关。

知识不归属一本书、一个数据库、一套软件程序,那不过是信息。

知识永远是人的精神主体,由人的精神主体去教与学,去运用或者误用。

将来我们需要的“知识人”必须是能欣赏其他伟大文明与传统,诸如中国、日本、韩国的陶瓷绘画,东方的哲学宗教,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等。

还有,将来的“知识人”一定不能像人文主义者所讲究的那样“学究气”,而必须像分析师那样接受概念分析的训练。

明日的“知识人”一定会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而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一定是一个“深受西方影响”的世界。

另一方面,明日的“知识人”也一定生活在一个日益地方化的世界。

我们必须为将来能做个“世界公民”而准备——在视野上、水平上、信息上。

另一个方面,他们也必须从乡土中汲取养分,然后再滋养乡土。

明日的“知识人”必须为同时生活与工作在两种文化中做准备:一个是“知识人”的文化,强调的是表达与构思,另一个是“管理人”的文化,强调的是团队和效用。

从事研究的科学家需要管理研究的管理者,反之亦然。

如果一方过重,那就会两败俱伤。

“知识人”的世界如果没有“管理人”的参与,就会变成“各搞各的”,结果什么事都做不了。

管理人的世界如果没有知识人的参与,就会变成“组织人”充斥的官僚机构。

如果这两者互相平衡,就一定会激荡出创造与规划、动力与方向的结合。

“技术”必须成为明日“知识人”之所以为“知识人”的一部分。

今天在大学中所接收的那套人文(通识)教育,并未将“技术”结合到“知识人”的内涵里,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在毕业几年后就会丢弃他们,因为他们觉得失望,觉得受骗。

不能将专业知识整合成一个“知识体”的“人文教育”就不配冠上“人文”一词。

因为这种人文有失最重要的职责:建立相互了解。

这种人文教育是零零碎碎的,欠缺综合观。

我们不需要也不必变成“博才”的精通各门知识。

或许,我们将来会变得更“专才”也说不定。

但是,我们真的需要通盘了解专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将是定义知识社会下的“知识人”的要素)。

对于每一门专门知识,我们需要了解它跟什么相关?它要做什么?它的焦点是什么?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它有什么新观点?有哪些重要但还不知道的?它是问题是什么?它的挑战是什么?没有这种通盘了解,专门知识就会变得没用,实际上也会失去专门知识之所以为“专门知识”的特色,变得自以为是,却没有什么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