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人大的监督职能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
人大监督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也是树立宪法权威、维护法制统一的关键。
一、人大监督的涵义、性质和地位监督,就是对国家权力的运行加以控制以期预防和消除权力滥用行为的发生和蔓延。
监督是实现国家权力系统内在稳定的必要机制,是防范和纠正国家行为偏差的强制措施,是保障和提高国家决策效能的理想途径,是克服国家权力自毁基础的补救手段,是现代国家职能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一种职能。
关于监督,我国主要确立了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其中权力机关则是最主要的监督主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公民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的国家机关,人大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主权。
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在性质上是具有国家性、人民性和绝对权威性的最高层次监督主体。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都是国家权力机关,都有行使监督职能的权力。
《监督法》明确了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因此,人大监督主要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一府两院”的工作依法进行指导、审查、督促,并在此基础上行使相应的审议批准、决定、罢免等职权的过程。
监督内容包括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两方面。
人大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宪法中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决议,审查和决定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计划”。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督促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监督法》、《地方组织法》在关于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的职权中,对于监督职权都作了明确的具体的规定。
因此,人大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大监督是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
人大监督从法律地位和国家监督体系看,是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
因为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是说,人大监督的权力源自宪法,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人大在监督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对于人大的监督,监督对象应当服从。
其次,人大监督具有法律效力,监督行为一经实施,即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再次,人大的监督行为具有国家强制力,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确保其执行。
这些特点表明,人大的监督权属于一种国家权力。
人大监督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制度上保证国家机器按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运转。
权力需要制约,权力失去制约就会被滥用,失去制约的权力就会导致腐败和专横。
人大对其监督对象实施的监督属于权力对权力的制约。
同时,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要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这就意味着人大对其监督对象实施的监督要体现人民的意志。
对于违背人民意志的人大代表,选民和选举单位有权依法将其罢免。
因此,人大监督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人大监督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人大监督工作,对于健全国家政治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铲除腐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加强人大监督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大监督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重要。
目前在监督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法律监督方面,仍然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工作监督方面,监督缺乏深度和力度,有些还停留在程序性上,制约作用不够等等。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到位,监督意识不强。
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对人大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特权思想、人治观念还相当严重,自觉地、主动地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淡漠。
有的认为人大审议工作报告、实施监督是例行公事,对人大的监督不屑一顾。
有的甚至认为人大监督是挑刺,是对其工作的否定。
还有一种误解,认为人大行使监督权,加强权力机关的法律地位是与党委争权,同党委唱“对台戏”,是漠视和削弱党的领导。
二是人大在监督工作中感到监督工作难做,怕监督影响与“一府两院”和党委的关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敢为、不愿为的情况,没有找到“敢于”和“善于”的结合点,使监督工作流于形式。
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加强人大监督力度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
1、人大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重要体现。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当家作主,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这是我国的政体。
我国宪法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所以,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实施的监督,是国家和人民行使的监督,是人民意志的具体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管理国家事务、行使国家权力的体现,它是以人民为后盾,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人大的监督是代表人民进行的监督,它是一种国家制度,而不是个人行为。
因此,在国家的各种监督形式中,人大监督从根本上体现了监督的人民性,是具有最高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的监督。
只有充分发挥这种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得到巩固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人大监督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途径。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人大及其常委会实施执法监督,是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最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特别是法律实施工作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不完全适应。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等现象在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生活健康、有序进行,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的稳定。
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就必须强化人大执法监督。
3、人大监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机制。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法制环境,监督机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如果没有监督,就必然会导致公共权力被滥用,就会产生种种腐败现象,进而丧失民心,最终导致亡党、亡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要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以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作保证,对危害社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必须通过强化人大监督予以防止。
三、强化人大监督的措施1、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监督法的出台实施,使新时期的人大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加强监督法的宣传,对改变旧的监督观念,提高人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全面认识,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要以监督法为重点,做好宣传工作,从思想观念和监督力度上,向社会、向人民、向被监督群体,宣传监督法的精神实质,转变旧的监督观念。
目前,在监督法的宣传方面,还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强,宣传效果不好,甚至出现某些领导干部敷衍了事,消极对待的现象。
其原因就是过去的人大监督观念在作怪。
观念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时间理彻底改变,所以,监督法的宣传和贯彻落实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强化职能,健全体制。
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监督职权。
因此,人大常委会有必要、也有义务加强监督工作。
要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围绕人民群众的愿望,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监督。
要大胆地行使监督权,充分运用听取汇报、调查、视察以及质询、罢免和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手段,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要克服畏难情绪和不敢碰硬的思想,抛开私心杂念,轻装上阵,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大胆地进行监督。
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认真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切实担负起监督这一神圣职责,不断地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3、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能力。
要有计划地组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加强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特别要提高法律水平,这样开展人大监督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要加强调研。
每召开一次会议或开展一次活动,特别是对会议议题或会议作出的重大事项决策,人大常委会都要组织人员围绕议题认真、及时地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确保人大作出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要加强常委会的自身建设,逐步扩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职化比例。
在考虑人大常委会委员人选时,既要注重结构,更要突出素质。
把那些有时间和精心从事人大工作的同志,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特别是要把人大机关中具备条件、业务熟悉的同志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以确保人大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化水平。
4、创新方式,增强实效。
人大监督要突出重点。
要把那些事关国计民生、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老百姓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人大监督的重点。
在人大开展的监督工作中,既要做到年初工作安排有重点,开展活动有重点,执法检查有重点,调查、视察有重点,每次开展的人大监督工作,都要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要坚持依法办事。
在人大监督工作中,要始终围绕一个“法”字来开展监督工作。
要突出法律监督,坚持以法律为准绳,把是否严格依法办事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和尺度,来进行衡量和评价;要发挥代表作用。
在人大开展的监督工作中,既要借助外力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
因为人大代表来自于社会各阶层,代表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因此,人大在开展监督工作中,要多邀请代表参加,充分发挥广大代表的作用,来加强对“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人大每召开一次会议,每听取一次工作汇报,每开展一次调查、视察等活动之后,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都要归纳整理,形成审议意见或交办函,交由“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