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对外关系上
通过外包和联盟的形式获取效 益,但是形式本身的缺陷导致 成功率不高。 根植于少数几个关键因素、重 要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
灵活适应极度竞争和行业变化
一定要将企业定位于一个相对 与竞争对手此消彼长的位置, 不相容的位置。 来源于行动体系,而不是各个 部分,该体系是为一个特定竞 争位置而构建的
较长时期坚持不懈追求明确战 略,以及不断提高的日常运行 效率 9
4
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的共同点
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适应环境;
企业战略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
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变化与之相适应; 经典的企业战略实质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
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
5
(二)、80年代的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主流是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
后再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
3.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 争优势逐渐向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 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的产业的盈利能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 的竞争地位。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基本逻辑是: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 的关键因素;企业可以选择和执行一种基本的战略影响产业中的 五种作用力量,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获取市场竞 争优势;价值链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6
(三)、90年代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竞争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将眼光从外部转向内 部,注重对自身独特资源和知识的积累,以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力。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掀起了核心能力研 究的热潮。该理论假设: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包括知识/技术等),形 成了独特的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企业特有的其他企业无法 复制的资源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该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 性作用,弥补了注重企业外部分析的波特结构理论的缺陷,但其本身也存 在由于过分关注内部,致使企业内外部分析失衡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5年David J.Collins和 Cynthia A.Motgomery发表的《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提出了资源 观,认为价值的评估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要将企业置身于所处的的 产业环境,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发现所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所谓企业的 资源是公司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各 种要素的组合。公司可看作是各种资源的不同组合,只有公司拥有了预期 业务和战略最相匹配的资源,该资源才是有价值的,公司的竞争战略取决 于其有价值的资源。 7
8
2、新旧战略管理理业中只有一个理想的竞 争位置,企业一旦得到这个位 置,其优势便一劳永逸 为取得最好的业绩,应在各个 方面都拥有最好的资源和条件 90年代后期以来 一个公司有一个独特的位置, 在变化中寻求最适合的环节形 成构建竞争优势 企业的各种活动应该围绕企业 的战略来“度身定制”
(四)、90年代后期的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联盟的出现,使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企业间的各种形式的联 合,这一理论强调竞争合作,认为竞争优势是构建在自身优势与他 人竞争优势结合的基础上。但联盟本身还存在其固有的缺陷。 90年代后期,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的加快,竞 争的全球化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企业认识到无论增强自己的能力 还是拓展新的市场,都的与其他公司共同创造消费者感兴趣的新价 值。企业必须培养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性经济群体,在此背景下, 通过 创新和创造未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焦 点。 美国学者穆尔1996年出版的《竞争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发生了 重大的突破,他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打破了传统以行业 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
4、战略管理理论的趋势
2
1、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时间跨度来看,主要经 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60、70年代的环境战略管理理论 (二):80年代的波特竞争战略理论
(三):90年代早期的核心能力理论
(四):90年代后期的创新和超越竞争理论
3
(一)、60、70年代的环境战略理论
竞争优势的 来源
竞争优势的 特点
3、战略理论演变的基本规律
1.从战略理论的内容看,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 析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 (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分析相结合)—关注企 业外部(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体);
2.从竞争的性质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
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首开 了战略问题研究之河,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他认为 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 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被认为是环境-战略-组 织理论的专家 在此基础上,关于战略构造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以安德鲁斯教授 为代表 “设计学派”和以安索夫为代表的“计划学派”。 设计学派认为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环境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其次,高层经理人应该是战略的设计 师,并督导战略实施,再者,战略构造模式应是简单非正式的, 关键在于指导原则,创新性和灵活性。 计划学派主张,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 他们将战略定义为“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其目标和使命,包括 各种方案的拟订和评价,以及最终将要实施的方案。
变革时代管理思想变迁的特点
由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 由内向管理向外向管理转变; 由产品市场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 由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 在此过程中,战略管理是这场转变的中心。对这一
趋势能前瞻性把握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
位。
1
主要内容
1、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2、新旧战略理论的区别 3、战略理论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