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城市气候特征

第3章城市气候特征

街道 朝向 南 墙 北 墙 平面
H/D
1/2
1/1
2/1
3/1
1/2
1/1
2/1
3/1
全年 可照 3180.4 2112.7 1346.5 986.3 650.2 524.3 382.6 300.6 4394.4 时数
H:建筑群高度,D:街道宽度
二、 城市热量
(一) 净辐射 地表面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而获得热量,但又 通过地面的反射,地面辐射等方式失去热量。 “收入”与“支出”的辐射量之差,称为辐 射差额,又称净辐射。 净辐射直接影响地面实际的热量状况.
气候是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之一。
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下,经城市化后,在
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
城市气候对城市居民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各种直接或
间接的影响。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城市建设与发展,下垫面、空气成分发生变化, 增加了人为热与人为水汽,使城市内部许多气候要 素发生变化,与周围郊区产生了差别,表现出明显
三是增加绿化,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保持或增加
水域面积等。
第2节 城市的水
一、城市与降水 二 、 城市下垫面蒸散量 和水分贮存量 三、城市与雾日 四、城市的绝对湿度与 相对湿度 五、城市的径流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 28000亿m3,居世界第6,但人 均水量居世界第 88,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时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春夏多, 秋冬少。有2/3土地年降水量不到 200mm,浪费 严重(如生产1t钢的需水量,中国为25~30 m3, 发达国家为 6 m3 )。目前的缺水量为 1600 万 m3/d , 666 座城市中有 333 座城市不同程度缺水, 其中 108座城市严重缺水。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 不高,仅为 20% ,而美国 1985 年为 75% ,日本 为70%。
(三) 城市热量平衡
小气候研究表明,下垫面热量平衡各分量
的相对分配状况直接决定着小气候的温度 分布特点。 城市的热量收入有净辐射和人为热; 热量支出则有下垫面与空气的显热交换、 下垫面与空气的潜热交换以及下垫面的贮 热量等。
城乡热量平衡式:
乡:Qr=H+LE+G+A+P 城:Qu+QF=QH+QE+QG+QA+QP
北京地区热岛消失的临界风速


春 夏 秋 冬
热岛消失的风速 (m/s) 4~5 2~3 5 5~6
城市热岛强度的地区差异
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市的布局形状、城市地形等有密切 关系。
团块状紧凑布局,城中心增温效应强。 条形分散结构,城中心增温效应弱。 盆地或凹地,由于风速小,热岛效应特别强,这里
纽黑文 (1939~ 0.6 0.7 0.6 0.7 0.6 0.6 0.3 0.6 1943)
巴尔的摩
(1971~ 0.9 1.0 0.8 0.7 0.7 0.4 0.2 0.7 1975)
非周期性变化
1)临界风速:风速大则热岛效应小, 超过临界风速时则消失
2)云量:强热岛大多出现在无云的天 气状态下
圣约瑟 38.33 10.1 2635 3.9~5
帕阿尔托 22.27 3.3 1481 2.2~3.3
上海市区公园同其附近街道的气温平均差值(℃)
01 时 公园内 公园附 近街道 两处 气温差 27.1 27.9 0.8
07 时 28.3 29.2 0.9
13 时 31.8 32.9 1.1
19 时 28.3 29.3 1.0
(二) 光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过程中,光波越短越容 易被散射,而长波光线则透射较强。 城市上空大气透明系数较小,较多的短波在 经过大气层后被散射,达到地面的短波比 例较少,而长波比例有所增加。 据报导,太阳辐射中可见光部分在城市地区 也有所减弱。
(三) 日照
城市日照总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小于乡村
冬季傍晚上海市区比郊外要高2~5C; 巴黎城中心年均温比郊区高1.7C
城市发展过程中气温的前后对比
随城市化发展, 市区呈现出越来越暖的趋势.如东京
历史时期气温逐年变化可分三个阶段: 1920~1942年: 气温变化趋势逐年上升(城市发展)
1942~1945年: 气温变化趋势逐年下降(值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 东京城市受到大规模的破坏, 城市热岛 效应不存在)
(二) 人为热
现代城市的人口和各种生产、运输等活动高度集
中,通过大量燃烧、呼吸等活动,在城市内所排 放的大量人为热量。 人为热在城市总热量来源中所占的比重受城市的 地理位置、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人口密度、能 源消耗以及气候、季节等因素影响。 一般,在高纬度地区,采暖期长,耗能量大,人 为热排放量也较大。由于纬度增加年净辐射量相 对减少,故随纬度增加人为热在城市热量来源中 所占的比例也随之增大,且有季节性变化,冬季 的比重最高。
对策:根据城市热量平衡式:

Qu+QF=QH+QE+QG+QA+QP
一是减少人为热:控制城市人口,减少矿物燃料的
消耗,提高利用率,开发新能源。
二是削减城市净辐射量:增大反射率(如浅色装
修),减少净辐射;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和 密度及道路网的方位,扩大天穹视角,增大地面长 波射出辐射;削减大气污染,减少大气逆辐射。
的城市气候特征。
•城市气候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
城市覆盖层、城市边界层和市尾烟气层。
第1节 城市的热量
一、 城市的太阳辐射及日照 (一) 太阳辐射强度 I=I0 P m
一、城市的太阳辐射及日照 二、城市热量
I为通过m个单位厚度大气层后的辐射强度; I0 为 大 气 上 界 太 阳 辐 射 强 度 ( 太 阳 常 数 =1325.8~1395.6w/m2); P为大气透明系数,P=1表明大气完全透明,P=0为 完全不透明,一般情况下大气透明度为0.6-0.7; m为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层厚度,又称大气光学质量, 取太阳在天顶时所通过的大气层厚度为1.0。 m=1/sin(h) 如下图:
回顾:第2章 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
近代城市特点
(城市由大量物质要素所构成;环境对城市的发展 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的组成结构、特点;城市生态 系统的功能,包括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城市生 态系统的平衡和调控)
下列( C )不是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A.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
热岛强度
Tu-r (C)
城市
乡村
逐时降பைடு நூலகம்率
T/t (C.h-1)
蒙特利尔夏季热岛强度的日变化 (无云无风天气)
维也纳城市和郊区气温差值的日变化
美国两座城市冬季热岛强度Tu-r(℃)的周变化
城 市
星 星 星 星 星 星 星 平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不仅抵消了冷空气的下沉作用,反而成为最暖的热 岛中心
城市规模(面积、人口及其密度等)对热岛强度亦
有影响
城市规模与城乡气温(夜晚)差别的关系
旧金山 城市面积 116.81 2 (km ) 居民人口数 78.4 (万人) 居民密度 6712 2 (人/km ) 夜晚平均 城乡气温差 5.6~6.7 (℃)
大气层厚度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m=1/sin(h)
城郊太阳辐射差异
城市人口集中,活动强度和频度大,排放进空气的 污染物浓度大城市空气混浊透明度小直接辐 射少散射辐射多城市的总辐射一般比郊区少 一年中由于太阳高度角随季节、时间周期性变动, 太阳辐射透过的大气层厚度有所不同,在中、高纬 度地区,城、郊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异也有明显的周 期性变化。冬季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又值采暖季节, 城市空气污染较重,大气透明系数小,城郊间太阳 辐射强度的差异最大。
B.物质既有输人又有输出
C.生活性物质远远大于生产性物质 D.物质循环中产生大量废物
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是(D )。
A.通过自然选择的负反馈为主 B.通过自然选择的正反馈为主 C.通过人工选择的负反馈为主 D.通过人工选择的正反馈为主
第三章
城市气候特征
第1节 城市的热量 第2节 城市的水 第3节 城市与风
净辐射公式:
Qm=Q(1-α)-E*
Qm为净辐射; Q为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
α为地面反射率;
E*为有效辐射,是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
之差值。
城市因建筑物密度大且高低不一,相互间往往经过 多次反复反射和吸收,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地面 反射率小于郊区。(反射率小意味着吸收率高) 但在中、高纬度地区,冬季积雪和植物枯黄等 原因,城、郊的反射率可能有较大变化。 在有效辐射方面,因城市的温度偏高,地面长波辐 射量较大,但因城市上空微尘较多,大气逆辐射 又比郊区多,故二者相抵,城市的有效辐射与郊 区差别甚微。 综上所述,城市的总辐射比郊区少,但反射率较低, 而城郊之间的有效辐射相差不大,故城市与郊区 的净辐射一般无显著差别。 Qm=Q(1-α)-E*
1945~1967年: 气温变化趋势逐年上升(战后城市建设 迅速恢复, 气温又开始回升)
日本东京1916~1965年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城市热岛强度的变化
周期性变化 :
日变化: 夜晚强, 白昼午间弱
年变化: 冬秋两季比夏春两季表现更明显, 可能归 因于冬季城市取暖耗能较多, 释放大量人为热量
周变化: 明显受工休日周期影响, 周末弱, 周内强
人为热 /(w/m2) 127 21 19 117 21 26 4 3
净辐射 /(w/m2) 42 57 57 93 108
110 110
人为热的大量输入: 工业生产、家庭炉灶、 空调制冷、机动车排放、冬季取暖等\ 下垫面导热率高出乡村3倍, 热容量较乡村大 1/3倍, 因而贮热量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