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窗前一株紫丁香

窗前一株紫丁香

《窗前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语文S版第三册《窗前一株紫丁香》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读后大家一定觉得心里很甜很甜。

这样的诗情画意,在滋润着我们的心。

这炽热的童心,将激励着我们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意,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

学情分析: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注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教学目标:
1、巩固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受到尊敬老师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体会课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用深情的语言导入: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海洋。

2、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老师的窗前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窗前一株紫丁香》。

3、出示紫丁香图片(导入),谁能向大家介绍紫丁香(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出示课文插图:
(1)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能给大家说说吗?
(2)想象: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呢?
(3)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得读书姿势最正确。

设计意图:
自主读书与交流读结合,引导有目的性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2、思考:紫丁香是谁栽的?为什么栽?
3、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记号。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文中的生字、词语,把课文正确朗读出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识字能力。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轻声读第一小节,回答问题,紫丁香是谁栽的?栽在哪儿?他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
(紫丁香是学生栽的;学生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学生怕老师发现,所以轻轻地“踮起脚尖儿”走。


2、指导朗读:小朋友们是悄悄地栽树,不愿惊动老师,读时声音要轻点。

3、自己练习,指名读。

(给学生创设朗读的情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学生不愿惊动老师的情感,体会学生对老师的关心。


4、指名朗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请结合课外资料思考。

(A、因为紫丁香有香味,它在夜间时香气就会散发,老师闻到它会很舒服,所以要栽紫丁香。

B、因为紫丁香很美,有美丽的花朵,有绿色的枝叶,所以要栽紫丁香。


5、这一节该怎么读呢?(要读得亲切;要重读“夜夜”,表达对老师的一份爱心。


6、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7、默读第三——第五小节,想一想: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
(a、紫丁香绿叶的声响为老师做伴。

B、紫丁香盛开的小花为老师做伴。

C、紫丁香飘出的花香为老师做伴。


8、指导朗读。

(第三、四小节中的“您听”“您看”反复两次。

后者要重读,以表达小朋友迫切要让老师知道的一种兴奋的心情,“解除疲倦”“感谢牵挂”都要重读。

第五小节要读得轻缓,读出小朋友们对老师的关心与尊敬。


9、自由练习,齐读。

10、小朋友之所以这样尊敬自己的老师是因为老师非常辛苦,你能从这首诗里找出来吗?
11、引导想象,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老师会梦见什么呢?(a、老师会梦见学生考试又得了100分。

B、老师会梦见我又得了一张荣誉证书。

C、老师梦见我们一本本整齐的作业。


12、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
(情感的体验需要动情的朗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处处留心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小朋友们对老师的爱,对老师的感谢。


四、课堂延伸,深化情感。

1、欣赏赞美老师的诗歌。

2、为了感谢老师对我们的关爱,请同学们在自己设计贺卡上,写上自己对老师祝词。

设计意图:
实现课内外的结合,由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尊师情感。

板书设计:
窗前,一株紫丁香
热爱老师
绿叶沙沙响---------解除疲劳
盛开的小花---------感谢牵挂
花香飘进梦里------—又香又甜
《窗前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我的设计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新课标对课内和课外阅读的量都有明确的要求,但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却远远不够。

所以,在复习字词时,我将本课所有的会认字都放在了一首新编的小诗里,既复习了生字词,又进行了适当的拓展。

2、重视学生读的指导。

几次读文,都是有层次地读,从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

3、借助文本,展开想象。

在想象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因此,在教者的配乐朗读之后提问,“在你的梦里,你
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说些什么?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一些怎样的画面?” 朗读既要关注读好、读懂,又要关注会读。

而教者自身的示范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放弃了录音,而选择了现场朗读。

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这也是低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在本课教学中,对于孩子们踮起脚尖的原因,“做伴、疲倦、挂牵”等词语的理解,都采用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来设计问题。

“老师每天在干些什么?你们知道吗?”利用此问题来理解“疲倦”一词。

“你们老师有没有时时刻刻关爱着你,关心着你的事?”用来理解“挂牵”一词。

在理解的同时,又积累了词语,丰富了语言。

5、重视学生的表达训练。

对感兴趣的人和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你们爱老师吗?爱哪位老师?你曾经通过一些什么方式来表达过自己对老师的爱呢?”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表达过对老师的爱,一个微笑,一声问候,象这样一件件小事,都是爱老师的表现,在交流的同时,体会到表达自己的爱其实很简单,从而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