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

11.短文二篇教学目标:1.积累、品味、赏析写景的优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会山川之美背后的作者心境,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文言词语,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文字后面的画面。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写景的角度,从各种角度的变换中总结写景的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教课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信,同学们都写过吗?近几年由于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书信这种主要的通讯手段,现在已逐渐被手机电脑等代替,以前人们通过书信交流感情,互诉衷肠,交流经验,畅谈未来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则是一封特殊的书信《答谢中书书》,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回信的内容则是对秀美山川的描绘。

二、自学释疑1.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巩固基础1.老师范读课文布置听读任务: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听清节奏和情感。

2.布置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4.理解题意:“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5.理解文意: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再读课文,重点分析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明确:美。

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明确: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5.正是这些普通的景物构成了美不胜收的山川之景,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普通的景物融合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的呢?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明确: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

由早到晚的顺序。

①山水相映之美:山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②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众彩纷呈,熠熠生辉,就如五彩锦缎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③晨昏变化之美:早晨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潜在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别具意趣。

④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竟跃为动。

6.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抒发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延伸迁移小组讨论: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描述的重点不同。

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

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六、本课小结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

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

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

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结合文章内容,用“这里有之美,你看(原文+翻译/描绘)”句式说话。

3、积累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词文章,写在摘抄本上。

八、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咏月的诗篇很多,谁能背诵几句?学生背完,教师做适当补充。

例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同学们背的不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又是一篇描写月色的文章。

二、自学释疑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此事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

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三、初读文章,巩固基础1.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①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②学生自由读。

③一生读。

④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2.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的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再读课文,重点分析1. 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具体说一说。

明确:记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步于中庭。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盖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记叙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3、文章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把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有什么特点?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光如水般澄澈透明。

4、你认为文章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明确:具有闲情雅致的人,郁郁不得志的人。

5、文章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背景谈谈自己的想法。

明确: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五、延伸迁移分组活动: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

小组讨论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资料: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举杯望明月,对饮成三人。

七、小结作者在这篇课文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它好像一首清冷的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沐浴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潇洒的难能可贵。

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人人家乡都有美景,你知道家乡的月夜是什么样的?请以“月夜里的家乡”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散文。

(要求大胆想像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描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文言文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文言文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要注重审美鉴赏。

在这一节课里,我觉得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

2、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不少值得我继续发扬的。

(1)教者这一方面:①课堂引入巧妙有效。

②课堂设计以“闲”字一线贯穿,又环环相扣。

对“闲”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每一步都紧密相连。

③目标明确,层次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清楚。

④注重教学整合度。

目标整体达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综合。

⑤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学法指导。

⑥重视自身的亲和度。

在教学中,我态度可亲,幽默风趣,充满关爱、及时激励。

⑦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感悟反思。

(2)学生这一方面:①参与度。

学生参与活动真实有效,学生参与活动的面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②合作度。

合作学习真实有效,每个小组四个成员都积极合作讨论。

③兴趣度。

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争相抢答。

④开放度。

我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和创造的空间。

⑤掌握度。

这一节课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3.存在的问题:(1)课堂容量太大,有不少的知识点不够时间给学生好好吃透。

(2)不注意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如果有难题需要学生解答,应该先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层层推进。

(3)朗读指导不到位。

我很想多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但看到时间紧,就没有做到,很后悔,以后不管怎样,也不能轻视朗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