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 消息二则【导学目标】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 重点)3. 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 难点)4. 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2 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 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 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 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 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 ū) 溃.退(ku ì) 荻.港(d 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 背景介绍《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 年4 月20 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 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 日2 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 文体知识(1) 新闻,又称消息。

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3) 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学法指导一:【找新闻导语的方法】1. 注意导语的特征。

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题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干什么事以及事件的意义等。

2. 注意导语的位置。

比较短小的新闻( 只一段话) 时一般是第一句话;比较长的新闻( 多段话) 时一般是第一段话。

学法指导二:【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

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

(4) 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 ) 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 1 个H”即:When(何时) ,Where( 何地) ,Who(何人) ,What( 何事) ,Why(何故) ,How(如何) 。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 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

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导语为正文第一句话。

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总领了全文。

2. 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交流点拨】何时:1949 年4 月20 日午夜开始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阅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1.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交流点拨】此句中的“已”和“大约”用词准确。

“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交流点拨】此句中的“经营”“溃退”用词准确,“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说明解放军的英勇。

“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

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 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不详写渡江战斗的情景?【交流点拨】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

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

因为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2. 小组合作交流: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

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

找一找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①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

作者在写新闻时,总是在文中凝聚自己的感情。

②本文中的“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用语简洁,突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

“不到”“即已”两个词前一个表明时间短,后一个表明速度快,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势如破竹。

这两组词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的情感爱憎分明,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它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 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 字( 含标点) ,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里根总统表示哀悼本报华盛顿 1 月28 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 点38 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 1 分12 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 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 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中的第一次大灾难。

1967 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 3 名宇航员丧生。

“挑战者”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五万英尺的蓝天时发生爆炸。

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 英里外的大西洋。

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广阔的海面,持续了一个小时。

1. 写出新闻的要素。

(1)时间:美国东部时间 1 月28 日11 点38 分。

(2)地点:美国。

(3)事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2. 介绍阿波罗飞船事故属该则新闻结构中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介绍此事件在于说明这次是美国进行56 次载人宇宙飞行中发生在空中的第一次大灾难。

【附:板书设计】新闻有关知识什么是新闻——广义和狭义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语、背景、结语新闻的要求——“五个W”和“一个H”新闻的特点——传播性和真实性、时效性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课时学习《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再次共同研读一篇来自国外的新闻佳作,来欣赏一下外国消息的与众不同之处。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钞.票(ch āo)弗洛伊.德(y ī)粉碎.(su ì) 安慰.(wèi)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吞食:吞吃,不咀嚼而咽下。

安慰:文中指精神上的不满足得到补偿。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 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

导语特点是有别于传统消息的导语,采用了抒情式的表达方式。

2. 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你了解他们吗?动手查一查。

【交流点拨】卡拉瓦乔:意大利16 世纪末至17 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画家,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圣马太蒙召》《基督下葬》等。

贝尔尼尼:生于1598 年12 月7 日,逝世于1680 年11 月28 日,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

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主要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主要代表作品有“阿波罗和达芙娜“大卫”“巴贝里尼宫”弗洛伊德(1856 年5 月6 日—1939 年9 月23 日) 奥地利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著有《梦的解析》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塞尚(1839 —1906) 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 ,“现代艺术之父”。

主要作品《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四季》静物系列等。

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神祗之一,希腊神话中十二主神之一,被视为“司掌文艺之神”,主管光明、青春、音乐等,是人类的保护神、光明之神等。

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56 年7 月20 日—前1323 年6 月10 日) 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足智多谋,从未打过一次败仗。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篇新闻的语言富有特色,饱含着作者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