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政策与法规 作业

农业政策与法规 作业

《农业政策与法规》第一次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是国家为改善农业运行和促进农业发展而进行的干预。

2.农业法规: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地方机关制定和颁布的,适用于农业经济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农业政策目标:指解决一定的农业问题所要达到的某种状态或结果。

二、简答题1.简述农业政策的特点。

答:①农业政策占有基础地位和特殊性;②农业政策学也是比较早成为一个独立分支,还是比较完整和成熟的一个分支。

2.简述农业政策的意义。

答:①农业政策是保证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工具;②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手段;③是从宏观上干预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工具;④农业政策指导并农业组织的发展;⑤是农业科技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

3.简述农业政策制定的过程。

答:①发现和认定政策问题;②确定农业政策目标;③选择农业政策措施和方案。

4.简述农业法规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

答:①农业法规的调整对象是指农业法规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具体分为两类:农业经济管理关系,它是农业法的主要调整对象;农业经济协作关系。

②农业法的调整范围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与农业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其他活动。

5.简述农业法规的作用。

答:①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农业立法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③农业立法是实现政府依法治农,对农业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④农业立法是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⑤加强农业立法是我国农业走向世界的需要。

6.简述农业法规的基本原则。

答:①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②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③稳定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④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7.简述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关系。

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辩证统一的8.简述我国农业政策沿革中存在的缺陷及其改善的趋势。

答:存在的缺陷:①农业政策的调整对于频繁;②目标的确定缺少客观性;③措施不尽实在;④过程的科学性不足;⑤上升为法律的程度和意识不强;改善的趋势:1> 大力开展和加强农业政策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建设;2> 努力形成完整的农业政策体系;3> 建立政策制定、执行、监督、评价的组织体系;4> 加强农业政策法制化建设;5> 加强农业政策信息建设。

9.简述我国农业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的方法途径。

答:存在的问题:①农业法律体系不完善;②农业立法质量不高;③农业执法和执法监督还较为薄弱。

完善的方法途径:1> 完善农业法制体系;2> 提高立法质量;3> 建立科学、规范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和农业执法监督制度。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农业用地所有权:是指农业用地的土地所有者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目的,对土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农业用地使用权: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基础,又有所发展,确切的是指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利用土地并投入自己的劳力、资金、时间以获得自然孳息的权利。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业承包经营者根据承包合同依法取得的,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长期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原始取得:指非依他人既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以订立承包合同,或以一定状态善意且无过失的占有他人农村土地,经过法定时效来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受取得:指基于他人已经存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而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指在有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的前提下,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土地或者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有偿或无偿的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7.土地用途管制:指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理利用,依据法律、法规,在对土地进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和公示土地利用规则,并据此对土地利用的许可、限制许可或不许可的规定。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对本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从全局和长远的利益打算,统筹兼顾,对本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整治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整体安排。

9.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农村国有土地的范围。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我国农村国有土地的范围: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2.简述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答:①依据土地承包合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涉及的主体包括发包方和承包方。

②客体是指农村农用土地自然资源,其中农业用地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和必要客体。

③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内容包括发包方和承包方各自在土地承包中的权利和义务。

3.简述农村土地承包时发包方的权利和义务。

答:权利:①发包本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②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③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④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1> 维护承包方的土地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2> 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3> 依照承包合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4> 执行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5>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4.简述农村土地承包时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

答:权利:①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②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③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1>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2>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5.简述农村土地承包的原则。

答:《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七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6.简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征。

答:①农村土地承包权的主体为一切农业经营者,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外的成员;②客体仅限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国家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长期使用的土地;③农村土地承包权是在他人土地上为农业性质的种植、养殖或畜牧的用益物权,表现为对他人土地进行直接的占有、使用及收益;④农村土地承包权是以支付承包费而成立的物权。

7.简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

答:①物权性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②债权性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③股权性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8.简述土地用途管理的法律特征。

答:①土地用途管制权运用的是国家权力;②土地用途管制是一项具有特别法特性的法律制度;③土地用途管制权是一种主动性地权。

9.简述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

答:①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③动态原则;④总体全面原则。

10.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

答:①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②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③蔬菜生产基地;④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⑤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的其他耕地。

11.简述促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政策。

答:①促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的土地置换政策;②鼓励投资者整理土地的“新增耕地60%折抵”政策;③鼓励多方筹集资金以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产业化政策。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就是集体经济组织在实行农户分户经营,建立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层次的同时,还对一些不合适农户承包经营或农户不愿承包经营的生产项目和经济活动,由集体统一经营和统一管理,从而建立起一个统一经营的层次。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服务单位、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相统一的指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系统。

3.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各种利益机制,在经济上和组织上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诸多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户或农民,未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而自愿按照合作社原则或个人合伙原则组织起来的加工、销售农产品的自助组织。

二、简答题1.简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

答:①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完善双层经营体制;②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③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④是连接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2.简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原则。

答:①坚持自愿的原则;②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原则;③坚持多样化的原则;④基本实行有偿服务的原则。

3.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答:①生产专业化;②企业规模化;③经营集约化;④产品商品化;⑤产业一体化。

4.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

答:①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②有利于产供销衔接,解决小规模农户的市场营销问题;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④有利于统筹城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5.简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

答:①以产前、产后的流通、服务合作社为主;②遵循合作制原则;③自上而下建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全国性合作网络。

第二次第四章一、名词解释1.农业生产结构:指农业生产的构成状态,包括农业生产的各产业、各品种生产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产与农村其他产业的相互关系。

2.农业综合开发:指以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现有农业资源、挖掘开发潜在的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农业发展措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

二、简答题1.简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答: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②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③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④坚持依靠科技进步;⑤坚持运用经济手段;⑥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经营业者的自主权。

2.简述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

答:①种植业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调整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②林业结构调整,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工程,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③畜牧业结构调整;④渔业结构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