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沙僧的形象

浅析沙僧的形象

浅析沙僧的形象
《西游记》中的沙僧在享有盛名的取经团队中,长相一般般、本领一般般、修行一般般、性格也一般般。

但正因为众多的“一般般”,他身上的劳动人民的特征更为突出、明显。

一、稳重踏实、任劳任怨
首先, 沙僧是稳重踏实的。

沙僧不像孙悟空那样急躁冒失, 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

他一直都踏踏实实, 勤勤恳恳。

当遇到妖魔鬼怪时, 照看行李马匹, 保护唐僧, 一旦参加战斗, 也是虎虎生威。

取经路上, 无数次的艰难险阻, 惟有沙僧一心一意坚持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从不轻言放弃。

在《西游记》“四圣试禅心’这一回中唐僧要沙僧留下来招赘, 沙僧就是这样表示的, “宁死也要往西天去, 决不干欺心之事。

”这正是如广大农民踏踏实实的性格特点。

在漫长的取经路上, 沙僧最大的职责就是照顾唐僧, 牵马挑担, 这些事情平凡琐碎, 可沙僧做得很好, 任劳任怨,即使是如唐僧般的人物,在孙悟空和猪八戒争论谁化斋时,也会抱怨几句。

但沙僧却从来没说过一句抱怨,发过一次牢骚。

如此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沙僧不是劳苦大众的化身吗?所以, 取经队伍中, 沙僧扮演的是一个任劳任怨, 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式的角色。

这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特性。

二、秉性善良、情深义重
善良是绝大部分老百姓的本质特征,而且他们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潜意识的,毫无做作的。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十分善良的,这几乎是所有人公认的事实,但他的善良多表现为是非不分,人妖难辨。

只有沙僧的善良,才是发自性情的真情实感,这与我们的老百姓很像。

悟空被三昧真火烧得火气攻心,是沙僧跳进水中,救出悟空;见到悟空“浑身上下冷如冰”,①他便不由得“满眼垂泪”,②痛哭失声。

九头狮子精拷打悟空,“沙僧见打得多了,甚不过意,道:‘我替他打百十下罢。

’”③唐僧被妖怪变成了猛虎,又受到悟空的“揭挑”,是沙僧“近前跪下”,恳请悟空“万望救他一救”④黄袍怪揪着百花羞来到被捉的沙僧面前对质,沙僧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毅然替百花羞圆谎。

这种出自内心的或者说是潜意识的善良,又和他的老实密不可分。

情义重也是中国百姓处处可以体会到的特性。

在《西游记》中,沙僧是最重情义的。

例如,取经队伍中,沙僧最关心也最敬佩的人是唐僧。

在他看来,唐僧的一言一行都堪为佛教信仰的楷模。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由于唐僧将其从罪孽深重的流沙河中救了出来,才有他日后的皈依佛门,修成正果。

取经途中,他对唐僧忠心耿耿,嘘寒问暖。

无时无刻不把师父放在心上。

每到一处地方,唐僧要下马来休息,他总是毕恭毕敬地搀扶师父下马,完全是一个忠实老仆人的形象。

在小说第八十六回,隐雾山的豹精用计骗了唐僧,八戒将妖洞之门打破。

妖精抛出一截树根做成的假唐僧头,被悟空识破。

紧接着又抛出个真人头,骗过了悟空师兄弟,三人齐声大哭。

悟空、八戒报仇归来,到“唐僧”坟头,“见沙僧还在哭呢”⑤虽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由此可见沙僧对师父真情一片。

三、不争不抢、老实本分
“少说多做”这个词也许是对沙僧最好的诠释。

他不争不抢、老实本分。

打妖怪时,即使他出了大力气,也不会邀功。

这一点和猪八戒一比较,就立刻凸显出来了。

猪八戒做了点小事都会跑到唐僧面前邀功,打妖怪这种大事就更别说了,很多时候甚至和孙悟空抢功劳。

都不清楚他哪来的底气这么做。

还有唐僧的表扬,
沙僧从来就不去主动争取。

有一次,唐僧和三个徒弟论道,孙悟空、猪八戒都没有说出独到的见解,只有沙僧的见解让唐僧大悦。

唐僧当场表扬了沙僧,并说沙僧的修行只要继续下去一定能大成。

沙僧对此,非常谦虚,只说师父教的好。

还有孙悟空偷摘人生果那次,虽然他也是参与者,但他不像猪八戒那样迫不及待,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吃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后还想着别人的。

他只是老实本分的吃着孙悟空分给自己的那一份。

因而在这个插曲中沙僧虽然是最安静的,但他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他让我想到了绝大部分劳动人民的老实本分,只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四、驯顺服从、逆来顺受
沙僧个性中稳重踏实、善良等性格是受人肯定的一面,同时他又是驯顺服从,逆来顺受的,这一奴性的特点在其身上表现很明显,这也是中国劳动人民不可忽视的一个劣根性。

首先,沙僧是逆来顺受,不会反抗的。

在第一百回沙僧取得正果,被封为金身罗汉,居于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之后。

虽然,猪八戒叫嚣着表达自己的不满。

但是,沙僧只是默默地领受,这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逆来顺受。

他会安慰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孙悟空来得神通广大,也不似唐僧是注定成佛,对取经的贡献也不比猪八戒来得突出。

其次,沙僧的奴性很重。

《西游记》中的沙僧虽然名为“卷帘大将”,但那只不过是皇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所以连卷帘人也要封以将军之名。

他曾自我夸耀说:“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余在上。

”⑩但实际身份却相当低微,以至于虽然参加过蟠桃大会,却没有一般神仙吃蟠桃的份,只能在一旁为玉皇大帝执玻璃盏。

在五庄观,他一见到人参果便即认得,悟空问起原因,他回答说:“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

见便曾见,却未曾吃。

”⑪可见,他的职责仅仅是“扶侍鸾舆”而已,是玉帝手下的侍臣,实际上就是奴仆。

沙僧的奴性人格,当然是奴隶文化薰陶的结果。

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沙僧的这种性格,在中国古代民众之中又是极具代表性的。

换句话说,奴性人格不仅仅是奴隶的主体人格,也是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突出表相对于唐僧来说,沙僧可能算得上是非凡的了,但因为有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存在,他也就变得平凡了。

但我要讲的“平凡”、“非凡”并非从他的能力来说,而是从性格来说的。

沙僧既没有孙悟空那样张扬,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夸张。

他平平凡凡。

他憨厚、勤劳,有有时甚至有点傻。

但他能做到十几年如一日的担着大家共有的“家当”而不说一句牢骚话,他不说团队成员的一句坏话,尽力的维护团队的和谐。

我想一天、一个月、一年,很多人可以做到,但几十年如一日,就不一定有人可以了。

因而在我看来,平凡的沙僧因坚持而变得非凡了。

这就是坚持的魅力。

虽然他的奴性也让人“怒其不争”。

但正是这即优点又有缺点恰恰符合了人的特点,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恶真实写照。

沙僧在神怪小说《西游记》中的笔墨并不多,形象也没有其他三个主角那样突出,他少了孙悟空的张扬,猪八戒的夸张,还有唐僧的“得道高僧”状。

但正因如此,他充满了人性色彩,让我们觉的他与我们最亲近,就是我们的一员,让我们觉得真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