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课程标准》介绍

《数学课程标准》介绍

《数学课程标准》介绍一、教学目的:通过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介绍,使学生深入了解新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和我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数学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特点,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结构。

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交流与阅读文献四、教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我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创新以及新课程目标与内容特点。

五、教学程序:3.1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兴起3.1.1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创新人才,越来越依赖于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4年提交的报告《学习一一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在当今信息时代,通过不断加重课程负担来满足社会对教育无止境的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适,必须改革知识为本、学科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课程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程改革之所以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紧迫地提出来,是因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与放映,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

正因为如此,20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各国政府在推进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中小学课程改革,将其作为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先予以政策考虑。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对世界主要国家课程改革进行的国际比较研究发现,课程改革的重要共同点是:每一个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

把培养什么样的国民、能不能适应21世纪全方位的挑战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课程改革得到各国政府日益高度的重视。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重要的特点与趋势:1)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

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目标的调整,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全面素质,而不仅仅是关注学业目标。

2)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方式的变化和调整。

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3)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也非常重视对课程内容和评价的改革。

强调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生活和实际经验,反映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最新进展,并为学生提供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

3.1.2我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001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这次课程改革工作是一个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整个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1、课程建设方面突出的进展新中国成立51年来,我国先后进行了7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一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特别是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改革,并由此形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行体系。

纵观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的课程建设,有四方面比较突出的进展:1)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2)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学科课”、“必修课”的模式,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等;3)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4)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教育实践的改革。

这些成就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必要基础。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

在当前,突出地强调课程改革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本身及其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课程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2)课程目标偏重“双基”目标的完成,课程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过于注重书本知识,部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

以"难、旧"为例,课程内容偏难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国有很多地方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学习跟不上;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课程内容的现状难以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的需要。

4)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

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忽略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

我们国家的课程和教材目前基本上还沿用以往的学科体系,并按照这一体系编写教材和组织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全面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5)在课程实施方面,突出表现为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特别是机械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同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过程形成必要的有机联系,更准确地说,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把课程实施问题排除在外的。

相关调查表明,79%的小学生和90%的初中生主要是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习的,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调查、观察、写调查报告等学习方式。

6)课程评价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评价方面,没有把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过多强调了对学习者的选拔,而忽略了评价的保护、促进、激励的功能;过于强调结果评价,对过程评价重视不够;评价技术倾向于单一的量化评价,对定性评价缺乏研究。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忽视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对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一一学校的积极性重视不够,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主体参与意识不强,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本次课程改革着重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身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现行的课程所无法解决的。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当然这次新一轮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

3.2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的核心环节。

3.2.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都熟悉"教学大纲",而不知道"课程标准"。

其实,这两个词用哪一个好,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视各个国家的教育传统与理论背景而定。

如最早使用"教学大纲"的德、法等国,现在还在沿用,只是这一词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教与学的内容纲要",到现在的"学生学习结果纲要"。

尽管我国自1952年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把原先采用的"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并一直沿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考虑到理论背景的转型、教育政策的变化、改革的推广与传播,以及教师的理解与接受等多方面的原因,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因此,有必要采用"课程标准"一词,来代替长期使用的"教学大纲"。

所谓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而编写的,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每门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及其结构、讲授时间与进度、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它是国家对和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所提出的统一的要求和具体标准,也可作为衡量教学原则性的标准和依据。

教学大纲一般是由说明与本文组成。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建议。

关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结合我国的教育传统以及教师的知识准备,我们认为下面几点认识是极为重要的。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课程标准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4)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体现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基本要求。

6)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具体规定日常教学中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7)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