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精)
3、关于课程标准的“基 本要求”的几点解释
(a)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 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 质要求,是对某一学段共同的、 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 求,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 全体儿童的发展。(普及性)
(b)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 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 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 具体规定。(简约性)
标准:
学制是九年一贯制,分三个 学段设立内容标准。
²
知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 与综合应用。
突破 :
在几何方面削弱了对证明技巧 的要求,强调学生数学公理化思想 的培养。 取消了单立的应用题,强调知 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综合应用,重视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的 充分发展。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讲座
桦甸市教育局教研室 姜承启
《数学课程标准》 与教学大纲
(一)课程标准 (二)教学大纲 (三)课标与大纲的比较
(一)课程标准
1、历史背景介绍: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临时课 程标准》,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改用教学 大纲,前苏联教育模式。
国际上没有统一说法,德法现在还使用。
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着
以下弊端:
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 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 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 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 缺乏弹性和选择性。本次课程改革以课 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至少应包括以下四 个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 育转向大众教育。
在我国考虑到理论背景的转型、教育政策 的变化,改革的推广与传播,以及教师的理解 与接受等多方面的原因,改为课程标准。
2、我们目前使用的课程标 准的内涵: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 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 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 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 建议和评价建议。
(二)教学大纲介绍
1、教学大纲的内涵
教学大纲是各学科教学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 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 每个学年学生要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体系和范 围,学习某一门课程的教材程序,体现国家对各科教 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从数学教学大纲结构上看:中 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规定 了若干教学原则,规定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各知识点 的比例,教材的内容和范围,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还 规定了有关年级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对于教 学上应注意的问题和教学方法等等。它是编写教科书 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 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 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 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 同的发展
突破 :
标准明确地提出数学 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 发展性,发展性强调每个 人在数学上都将有所发展, 并且发展是具有个性化的。
²
突破 :
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 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 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 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 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内容框架
大纲:
学制分“五.四”与“六.三” 两种,小学按年级设立教学目标, 初中设立一个教学目标。 知识内容分为:代数、几何、 统计初步、应用题、实践活动。
课标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学转向 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 性。
目录
(三)《数学课程标准》 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基本理念
大纲:
初中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 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 学习的基础,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 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因 此,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 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 要的。
总体目标
大纲:
初中阶段 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 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 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 间观念,是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 物主义的观点。
(c)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领域基 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 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 程内容,(内容)
(d)课程标准规定了评价哪 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 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 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 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 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 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弹性) 目录
标准:
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 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 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 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²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想方 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 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 应用数学的意识。
²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 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 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 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