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国立武汉大学的创办
来自湖南大学:任凯南
来自安徽大学:张其浚、苏雪林、胡元义 来自浙江大学:陆凤书、丁人鲲 来自明德大学:李剑农
三、珞珈山校园建设
1932年第一批竣工的珞珈山新校舍
1935年建设中的校舍
李四光---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
李四光(1889~1971)湖北 黄冈人。著名地质学家、 教育家。1905年在日本留 学时加入同盟会。曾获英 国自然科学博士、挪威哲 学博士、苏联外国院士称 号。1928年起担任国立武 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 员长,率先提出建设珞珈 山校舍,亲自勘定校址, 制定规划,筹措经费,招 标投标,聘请美国建筑师 凯尔斯规划设计珞珈山新 校舍。
叶君健 作家、 翻译家,译有 《安徒生童话》 等
刘西尧 “两弹一星”副 总指挥
张培刚 发展经济 学创始人、农业 工业化创始人
赵飞克 院士
柯 俊 院士 潘 琪 交通部副部 长、六机部部长、中 国舰船总公司总经理 郑孝燮 古建筑学家
3.师资雄厚
沈从文 闻一多
陈 源
刘博平
刘永济
武大三女杰
冯沅君 袁昌英 苏雪林
师资队伍结构
年代 1928.9 1930.8 1931.6 1932.6 1933.6 1934.6 合计 31 82 102 101 104 113 教授 28 36 56 63 71 74 % 46.7 43.9 55.4 62.4 68.3 65.5 讲师 3 22 21 10 8 13 26.8 20.6 9.9 7.69 11.5 24 25 28 25 26 29.3 24.5 27.7 24 23 % 助教 % 教师人均图书 1821 854 696 933 854 965
2、学生:1928.9.首次招生407人,其中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肄业生330人,其他中学考取60多人。年龄最大28岁,最 小18岁。 1929年 招生 263 1930年 招生 217 1931年 招生 159 1932年 招生 132 1933年 招生 171 1934年 招生 222 毕业 203 毕业 毕业 毕业 46 毕业 116 毕业 171 在校学生 504 在校学生 528 在校学生 523 在校学生 574 在校学生 613 在校学生 603
3. 中国主要大学校风、学风的多元影响
来自北京大学: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陈源、燕树棠、皮 宗石、方壮猷、冯沅君、章蕴胎、吴维清
来自清华大学:燕树棠、罗家伦、吴其昌
来自中央大学:陈登恪、方重、雷海宗、查谦、叶峤、徐天闵
来自中山大学:范寿康、邬保良 来自暨南大学:刘博平 来自金陵大学:冯沅君、陶延桥、 来自东北大学:刘永济、刘异、高亨、万卓恒
2、政治军事混乱:新军阀混战割据;蒋介石一党专政,推行 “以党治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创建根据地。 四大武装集团: 华南---李宗仁 东北---冯玉祥 西北---闫锡山 华东---蒋介石
国民党内四大派:西山会议派 (北平)
汪精卫 (武汉) 宁汉分争四大战 :蒋冯闫桂大战 蒋冯大战
胡汉民(广州)
蒋介石(南京) 蒋唐大战 蒋桂大战
植树造林
王世杰校长每年“3.12”植树节带领师生从东厂口徒步到珞珈山植树
1929年起,每年3 月12日的植树节, 校长带领师生来珞 珈山植树。
1929年师生在珞珈山植树
金陵大学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
大学建筑比较
中央大学图书馆
武汉大学体育馆,三绞拱钢梁 结构,三檐四层窗,巴洛克式 山墙,有利于采光、通风。
1935年国立武汉大学磨山农林场3000多亩
珞珈校园建筑特色
1. 科学价值 2. 艺术价值 3. 历史价值 2001年6月,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被国务院 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航摄图书馆、老斋舍
1932年国立武汉大学的一区教授宿舍
1935年正在建设中的珞珈山校园
建 设 中 的 国 立 武 汉 大 学 图 书 馆
一、校长有魄力,狠抓纪律、抓基建、抓学术。 二、珞珈建筑,中西合璧。 三、筑巢引凤,名师云集。 四、学费低廉,校风淳朴。
下一讲:乐山八年(1938 ~ 1946)
1935年 招生 263
1936年 招生 340 1937年 招生 342 1938年 招生 481
毕业 161
毕业 108 毕业 92 毕业 186
在校学生 573
在校学生 577 在校学生 670 在校学生 921
优秀毕业生
李锐 刘佛年 华东师大校长
疏松桂 控制系 统专家
黄树槐 华中科大校长
陈家康
1932年全校开设课程284门
1936年全校开设课程318门
(2)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二、三年级学习本 系必修课。四年级开设高深理论课及特殊应用课程。
(3)教材 文科自编教材占90%,理科使用外文教材占50%,工 科使用外文教材占90%
(4)专职教师中,教授占64-68%
5.学术活动
(1)创办四大学术刊物:《社会科学季刊》、《文 哲季刊》、《理科季刊》、《工科年刊》。
4.中国教育体制转型期
旧中国教育体制的四次大变革:
一、中国书院制:汉代至清末洋务运动前;
二、模仿西欧教育体制:洋务运动后至甲午战争;
三、模仿日本教育体制:甲午战争失败后,至大革
命以前; 四、推行欧美教育体制:大革命失败以后至1949年。
(二)办学概况
1、院系设置: 1928.7.设立3学院:社会科学、理工、文学、预科
(2)学生社团创办刊物。
(3)利用“总理纪念周”,邀请名师作学术演讲。 (4)邀请国内外名人演讲:蔡元培、张治中、胡适、 董必武、周恩来等。 (5)注重图书资料及实验室、实习工厂的建设。
二、办学理念
蔡元培1932年5月26日在国立武 汉大学新校舍落成典礼上说:
德、法大学:放任,纯粹为提高学 术,不求人人成功。 英、美大学:干涉,兼长品性,希 望人人受益。 武汉大学兼容两方长处之资格,学 生当非常满足,------
1935.4
1936.8 1937.6 1938.9
126
140 146 162
82
89 90 99
65.1
63.6 61.6 61.1
11
11 18 17 10.49
33 26.2
40 38 46 28.6 26 28.4
1040
1129
877
4.课程建设
(1)新开课程逐年递增
1930年全校开设课程168门
绅士型: 牛津、剑桥、 哈佛 注重培养求学 的能力,养成 科学的头脑, 增进语言文字 知识 重视外语训练 注重研究
武汉大学: 领袖、通才、 专才
学者型: 洪堡、伦敦、 法国、日本、 耶鲁 注重培养求 生的能力, 注重生活技 能的训练 不再重视外语
两方兼顾
重视外语
两方兼顾
注重教学
影响武大理念的因素
3、思想文化混乱、派系林立:
(1)第三党---------邓演达、宋庆龄、陈友仁(主张反蒋、 平民革命、土地国有、反帝反封等)
(2)改组派---------陈公博、顾孟余、汪精卫(与蒋介石 明争暗斗) (3)乡村建设派---梁漱溟(主张乡村自治)
(4)托陈取消派---陈独秀(主张合法斗争)
(5)人权派---------胡 适、罗隆基(对蒋不满,主张法 治,保障人权,专家治政,反对武人政治等。认为中国革 命的对象是五鬼: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 (6)平民教育派---晏阳初(主张应救治国人的愚、穷、 弱、私四大缺点。)
陈剑修
雷海宗
范寿康
李剑农
罗家伦
谭戒甫
梅汝敖
燕树棠
陶 因
吴学义
戴名巽
查 谦
高尚荫
汤佩松 桂质廷 吴大任
李先闻
赵师梅
李竞雄
涂 治
师资队伍特色
1. 80%的教师曾获得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博 士、硕士学位。 2. 年轻化,教授平均年龄38岁,最年轻的27岁。 3. 教学经验丰富,大都来自北大、清华、中央等 大学以及工厂、机关。 4. 富有革命和创新精神。
1938.4.设立5学院:文、法、理、工、农
文学院 (闻一多、陈源) 下设4系:中文、外文、史学、 哲学教育 法学院(皮宗石) 下设3系:政治、法律、经济(商学) 理学院 (王星拱) 下设4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工学院 (石瑛、邵逸周) 下设3系:土木、机械、电机 农学院 (叶雅各) 下设1系:农艺
第二讲 国立武汉大学的创办
1928~1938
主讲:徐正榜
第二讲
(一)办学背景
பைடு நூலகம்
提 纲
一、国立武汉大学创办背景及概况
(二)办学概况
二、创办国立武汉大学的理念 三、珞珈山早期校园建设
社会背景:
(一)办学背景
1.国内外形势: 国内---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低潮。
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大萧条。
中央大学体育馆
金女大 金大北大楼
金大东大楼
中大科学馆
金大西大楼
仙人骑鸡(骑凤仙人)
龙 凤 狮
天 马
狻 押 斗 行 海 猊 鱼 獬 牛 什 豸 马
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仙人骑鸡
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仙人骑鸡
1955年哈军工教学楼
1955年哈军工教学楼
屋顶比较
总结
国立武汉大学创建初期十年中,在刘树杞、 王世杰、王星拱、李四光、叶雅各等先生的努力 经营下,由一个只有师范基础的学校一跃而为全 四大名校之一。
大学的象征,求知的殿堂
图 书 馆 正 门 上 方 的 老 子 像
寓意深远的“仙人骑鸡”
图书馆东西两侧的 西式吊脚楼
仙人骑鸡
学子骑马
学生俱乐部里的民俗装 饰“连升三级”
学生俱乐部里的挂落民俗装饰“福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