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论文
80年代以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其教学方法显示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心理学化的色彩越来越浓。

小学古诗教学尤为突出,笔者作如下阐述。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

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

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

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

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

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
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

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

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

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

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活化、优化。

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
主体画面。

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

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

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

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

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

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
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

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

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

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

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3?作为高级情感之一的美感,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

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使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

如《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

教者启发学生抓装铺、瑟瑟、
红等关键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

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脚边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审美情趣油然而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以情感为纽带的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