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作者:————————————————————————————————日期: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摘要]: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

这样就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变化;国际协调;2006 年2 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成为“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

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

基本目标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

这样就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

一、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1、计量基础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在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计量这两个方面,新基本准则出现了较大变化。

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

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

总体上说,新的原则体系,是对原来基本准则中有关基本原则的变更、补充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新准则将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这两种方法。

根据调查,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情况,不能提供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相一致的会计信息。

存货先进先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上,这一核算办法的变动,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反映的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而没有人为调节因素,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3、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变革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企业应计提的减值损失准备如果高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应按差额补提损失准备;如果低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应按差额冲回已提的损失准备;已确认并转销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应当调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至于如何计提、计提比例是多少,则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这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

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

4、债务重组方法发生变革在会计处理上,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

因此,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会因此获得较高的收益水平,值得投资者关注。

5、所得税处理方法发生变革所得税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所得税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资产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成为财务会计研究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的逻辑合理性受到重视,不允许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任何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

根据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

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算,除直接在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6、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发生变革(1)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是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2)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

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

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发展历程在我国,1979-1992年为开始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发展阶段。

1992-1997年为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阶段。

主要表现为: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两则”和“两制”,结束了我国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逐步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初步协调的心的会计模式。

其中1992年11月颁布并在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以当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为蓝本起草的。

该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广泛协调。

1997-2006年为广泛地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阶段,初步建立了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架构。

采用具体会计准则的形式对会计实务进行规范,这本身就是积极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广泛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此外,在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起草过程中,还聘请了外国咨询专家提供咨询服务,准则的制定始终力求贯彻协调化的精神,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2006年至今,为全面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阶段。

主要表现为: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签署的“联合声明”,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的事实进行了确认和肯定。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制定20余项新准则,同时对现行的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进行全面的修订,这标志着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

企业会计准则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协调。

三、我国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的好处(一)有利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国际协调问题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而加强会计国际协调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全球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

会计国际协调包括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和会计实务国际协调,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实现会计国际协调的必经阶段,研究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问题有利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跨国公司的管理并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二)有利于促进中国会计实务的协调会计的国际协调可分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两个方面,前者也被称为是形式上的会计国际协调,后者则被称为实质上的会计国际协调。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旨在消除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使得会计准则更加科学和合理,为企业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报提供高质量的准则而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是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三)有利于中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003年,我国财政部明确支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表明对会计国际协调的基本态度是,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之外,都将努力促使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或者一致。

目前,研究分析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寻求接轨方式,已成为当前会计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我国会计准则的协调与趋同应该遵循的原则(1)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已实现了趋同,但这种趋同不是简单的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在差异中寻求建设性、多赢性的和谐方案,是为了获得恰当的处理方法而进行的双边或多边互动。

我们必须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学习、消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准则制定及会计执行机制背后所隐含的原则,提炼形成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施的理论和实务指南。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的趋同要追求神似,不要单纯追求形式;要讲求实际效果,不要片面追求速度。

对于那些与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交易事项形式上相同,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而导致经济实质不同的经济交易事项,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容,而是在力求一致的前提下保持我国特有的处理方法,并且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做出解释,以求其认可我们的处理方法。

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过程并不意味着单向运动,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协调在我国准则制定过程中,一方面我国应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准则质量,完善准则制定程序,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前提下主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另一方面,我国还应该广泛参与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争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借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来修订相应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通过双向协调,达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互协调、相互借鉴、相互认可。

参考文献:1、夏鹏.《新会计准则出台: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财会月刊.2、财政部编.《积极开展会计国际协调》[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赵西卜. 《中国会计准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常勋. 《会计创新及国际协调》[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