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研活动记录篇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组教研活动记录小学品德与社会组教研活动记录活动记录单位:时间:2011年5月18日地点:主持人:参加人员:主讲人:各位教师课题:1、如何才能上好小学科学课2、如何才能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任选其一)活动形式:专题研究记录内容课题下发时间:2011年4月30日课题研究时间:2011年5月18日一、主持人发言:新课标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
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而新教材只给了我们一个教学的版本,却没给我们具体的教法、学法让我们拿来就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今天请大家把自己平时教学时的好方法,相互交流一下,来提高我们整个一区的综合成绩。
二、各校老师代表开始发言:八小老师代表周元朝发言:我针对《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谈一下我的见解。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
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是: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辩别是非能力,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
因为课文里讲的内容故事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
这就需要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经常听说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作为课前的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1、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课前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后,再就是要深入学习课文,讲清课文的道理和观点了。
这一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
教师要本着“讲清一个故事,学懂一个道理或明确一观点”的原则,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联系小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全力以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生动活泼地、正确地、科学地向学生阐明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
2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教师要结合插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和阐明道理及观点后,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观点去联系实际,加强课堂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真伪、美丑的能力。
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和补充课后练习,让学生认真思考、回答一小老师代表聂世森发言:我针对《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谈一下我的见解。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社会赏识教育课,在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一门功课一直以来教师都不知从何入手,学生也感觉非常枯燥乏味。
一课书中就只有简单的几张图片、几行字,教师上课时大多都只是让学生看看图读读书而已,因而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一节课下来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我就如何上好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来谈谈我个人的意见。
一、导入有趣精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40分钟的品德课也是如此。
无数实践证明:一个精彩的导入有牵千发而动全身之妙。
精彩有趣的导入不仅能是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的目标,而且还能激发是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大纲的要求,紧贴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规定教学任务与目标,创造一个别有新致的导入。
思想品德课导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歌曲导入、讲故事导入等。
二、“真实”的教学过程。
课堂上既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要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说,这样就可以实学生在课堂上进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手、动耳,使其在“学中动,动中学”,以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合发展生活”理念实新课程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最深刻的阐述。
教材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属于精心挑选的“美好生活图景”,都实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合主动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了教材中的价值目标。
三、丰富多彩的总结。
每一节课的精彩总结能更进一步地巩固学生对这堂课的认识。
我们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总结:1、谈话,2、表演。
所以我认为,只要把握住这三个环节,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事实生活的经验,从而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就达到了教材中承载的“感受”“体验”的价值目标。
一小老师柳自庆发言:我针对《如何上好一年级品德与社会课》谈一下我的见解。
小学一年级学生年少幼稚,从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蒙胧的。
所以,思想品德课要让一年级学生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环境。
我认为上好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有些教师认为,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容易说得清楚,于是,不愿花精力去考虑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果教学收效甚微。
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
二、寓教于乐,形象地讲清观点形象生动地讲清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而关键是如何做到讲清观点、形象生动,千万不要连篇累牍。
要注意从儿童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出发,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活动、游戏、插图、幻灯、参观等,把道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
三、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小学主要是养成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篇二:思想品德教研组活动记录思想品德教研组活动记录时间:2010.10.16地点:教室人员:全体组成员过程:如何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我们学校坚持抓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下面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特点谈谈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要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乐于思考、乐于求得问题的答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层次性。
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
如教学《要管得住自己》一课,我讲完故事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 )故事的主人公他改掉了什么习惯?(2)他是怎样改掉吃甜食的习惯的?如果他不改掉这个习惯,结果会怎样?(3)从达尔文改掉吃甜食的习惯这件事,你懂得了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既紧扣课文,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达尔文顽强的意志力,又循序渐进地指导了学生思维的路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设计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富有启发性,以利于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我教《一条珍贵的毛毯》一课时,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朱德、周恩来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什么人?(2)这件毛毯经历了多长时间?(3)这条又旧又破的毛毯为什么要陈列在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经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概括,课文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解放事业赴汤蹈火的事迹和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就突出来了,其光辉形象也自然显露出来了。
3、设计课堂提问要加强针对性。
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育观点能渗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正向的心理效应,课堂提问必须加强针对性。
如教学《做妈妈的小帮手》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 )你们在家里是怎样做妈妈的小帮手的?(2)有的同学在家里是独生子女,爸妈不让干家务活,该怎么办呢?由于设计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因此人人争相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这种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做家务活的认识,而且增强了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妈妈的小帮手的主动性,从小学会生活自理。
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面很宽,纵观,适用于各个年级;横看,作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1、在讲明道理时使用直观教学法。
思想品德课要着重明理,但给小学生明理确实不容易,所以在这一环节上运用直观教法,目的在于用具体的事实、形象的比喻,分析蕴寓其中的道理,然后再抽象、概括,深入浅出地讲明观点。
如在教《劳动不分贵贱》的观点时,我以收音机为例,首先说明各部分零件构成一个整体,再打开收音机放出美妙的乐曲,然后老师依次轮换拿掉电池、电阻等,收音机立刻没有声音了,从而证明这一整体缺一不可,以此比喻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就像这收音机上的零件,只有互助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然后结合实际,让学生从切身体会中谈各行各业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
2、在指导行为中使用直观教学法。
对小学生进行行为指导,越明确越具体越好。
因而在这一环节上使用直观教学法,目的在于使行为要求具体化,并展示最佳行为方式。
比如一位老师教《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一课时,考虑到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限,又缺乏锻炼,从“明白”到“会做”还有一定距离,于是在行为指导时,精心设计了辨析题,并以抽拉片、覆盖片的形式展现。
先出现书包、鞋袜乱放,洗脚盆、板凳用完不放回原处等杂乱画面,然后请学生思考这样做有什么不好,正确行为应该怎样,并让学生动手操纵抽拉片,将错位的物品一件件“放”回到“一定的地方”,最后出现室内整洁、物品摆放合理的场面,使学生体会到东西放在一定的地方才能使用方便,才不致影响环境整洁,同时还能培养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这种设计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既直观又有趣。
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受到了行为训练,收到了良好的导行效果。
总之直观教学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使用,关键在于目的性要强,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设计,不能盲目使用,不要流于形式。
三、在抓好课内教学的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这就是说,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讲求实效。